用工荒用工贵倒逼企业“机器换人”
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了不少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多地近年面临“用工荒”和“用工贵”,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如此,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了不少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去年我国成购买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用工荒”和“用工贵”的状况在多地凸显。在此压力下,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机器换人”。据了解,2013年,我国成为购买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一些已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初尝技术红利的甜头。
吉利集团各大工厂已经有300多台机器人在现场运转,还有200台即将进入现场调试。吉利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冯擎峰说,以杭州湾工厂为例,通过“机器换人”,生产效率提高了31%。
“‘机器换人’是迟早要做的,迟换不如早换,早换早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说:“我国现在处于经济低迷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会期,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的问题,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成本上升过快”是制约企业发展首要问题
“用工荒”和“用工贵”日益成为东部沿海企业的困扰。浙江省不久前对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成本上升过快”是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其中人工成本是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杭州圣德义塑化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公司提供给一线技术岗位员工的月收入为3000-4500元,并且每年增长15%,还提供免费集体宿舍,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人还是很难招到,缺口达30%。
在此背景下,“机器换人”日益被企业所接受。中国在2013年购买了3.656万台工业机器人,购买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近5年中国购买机器人数量年均增长三成以上。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显落后
“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有目共睹,但产业发展仍显落后。”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朱世强说,“眼下国产机器人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标准的制定等多个方面和发达国家产品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国内大部分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德国、日本等国外品牌占据。机器人控制器、精密的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依赖进口,机器人领域的减速器由两家日本公司垄断;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电机等也无法国产化。
企业界关心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建议,尽快制定工业机器人行业准入标准,以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也有利于突破核心技术和健全机器人产业链。
专家指出,机器人产业需要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标准下的工作和服务,针对这一需求特点,除了批量化的企业,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细分市场如果策略得当,寻找到新的市场机会,推出合适产品有很多机会。 据新华社电
编辑: 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