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领驭城市繁华——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评之四
现代服务业领驭城市繁华
——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评之四
□本报记者 焦莉莉
五年间,石家庄服务业发展步伐铿锵,一路昂扬奋进。一条条商业街区,一座座高楼大厦,以生生不息的活力,勾勒着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脉络,记载着“十二五”规划蓝图实现的轨迹。
现如今,服务业正在以更强有力的姿态,为省会经济增长输入新动力,并已成为税收增长重要的“发动机”。
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状况,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综合经济水平的直接反映。数字显示,第三产业占我市税收比重几年来明显上升,从2009年的47.35%,上升到2014年的59.7%,比全省平均值(45.13%)高14.57个百分点。这座城市,也因为服务业贡献度的提升,更加充满竞争力、生命力和辐射力。
伴随着服务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金融、批发零售、商务服务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迸发出强大的经济能量;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现代物流等新业态渗透到城市经济活动的各个角落,领驭城市繁华,扮靓人们生活。
新兴业态强劲突起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繁华的“服务业贡献”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当属最活跃的板块,它们凭借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势,驱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功能突出、结构合理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各类金融业务服务不断创新。我市金融业税收由2009年的23.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1亿元,5年间增长了2.44倍,年均增长28%。金融业税收比重由2009年的7.9%上升到2014年的12.4%,5年间提高了4.5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比重在全省始终居首位。
电子商务尽管是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后起之秀,但却有着惊人的爆发力。2013年,我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仅用了两年时间,这一数字有望在今年年底刷新至3000亿元。
随着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本土电商企业开始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形成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新模式、新典型。河北移联网信集团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万家村级实体服务站,今年“双11”一举创下了单日销售额103亿元的战绩,成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
为优化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市先后争取到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的9项国家试点项目,出台《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政策及服务配套体系,大力推动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
系列“触电”举措,打造了一个良性持续发展的“电商生态圈”,汉佳商购第三方电商平台、聚合港电商孵化园等一大批电商平台及产业园区应运而生,软件、金融等相关领域服务商也相继衍生,进一步延伸了电子商务产业链条,完善了我市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又催生了服务业新主体和新业态。特别是我市密集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使新兴服务业态全面开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我市的物流产业也在积极向现代物流转型。专营钢铁仓储物流的顺邦物流项目,现已完成物流配送楼、钢材堆场的建设,预计年内可实现钢材吞吐量450万吨,同比增长11.9%。旨在打造省内最大农产品物流平台的雨润全球采购中心项目,已经完成一期项目建设,300亩市场的日交易额已突破700万元。诚通联众物流园项目也已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建设泸州老窖华北区仓储、转运、销售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我市酒类产品的物流配送水平。
城市综合体崛起
培育服务业新载体
近五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地标式建筑出现在省会街头,犹如一张张乐谱,演奏出我市服务业“转身”的华彩乐章。
从2011年首个建成的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到雄踞城市商业中心、自称“都心型城市综合体”的勒泰中心,再到今年刚完成改造提升工程的新北国商城,以及花开各地的海悦天地、东胜广场……五年来,我市新涌现出了20多座城市综合体,体量总和超过300万平方米。
这些新奇而富有生机的商业面孔,聚集起多个新商圈,打破了多年前北国商城与人民商场双雄鼎立的商业格局。“一站式”的体验式服务,基本涵盖不同年龄、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让逛街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物质和精神消费均得到满足。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正在成为石家庄城市升级的主力引擎。”市商联会会长张香蒲认为,内涵式发展的需求要求城市进一步增强聚集生产要素、优质产业,聚集人气和财富的能力;而融购物、休闲、文化、商务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正是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优质载体。
在城市综合体的引领下,产业升级大潮涌动,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东北商圈的国际贸易城建设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50%,累计完成投资约50亿元。“气象万千”的服务业项目,满足了人们多元化消费需求,不断壮大着我市的服务业经济,让这座城市处处洋溢着活力、时尚和开放的气息。 同时,更为我市打造全国商贸物流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聚集。
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大型购物中心16家,百货店23家,超市35家、家居建材商店17家;商品交易市场650个,年交易额1658亿元,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53个。
会展经济“抬头”
凸显产业辐射效应
京津冀休闲旅游美食节、韩国商品美食旅游展、高端私人裘皮定制展、新闻界书画作品展……11月步入寒冬时节后,我市仍然周周有展会,展览公司争相“抢地盘”,外地展览公司也不断来石家庄办展会。
市商联会负责邀请会展客商工作的马飞告诉记者,石家庄国际博览中心的展会档期目前已排到了明年“五一”左右。
前些年,石家庄会展业徘徊于“小打小闹”,有展会无规模,缺品牌少效应,与石家庄的城市发展尚不匹配。
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市陆续出台《促进会展业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措施,积极培植和壮大品牌展会,重点抓好“石洽会”、“药博会”、“正博会”等现有品牌展会,不断拓展和繁荣会展市场,选择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新会展项目,逐步培育成国内知名品牌展会,例如动博会、茶博会等。
一场场品牌会展,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能创造餐饮、贸易、旅游等相关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会展还为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辟市场空间搭建了对接平台。以动博会为例,在其辐射推动下,我市动漫关联企业有2000多家,动漫产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年培养动漫专业人才3000人以上,带动3.5万多人就业。会展经济对社会经济及产业拉动效益可见一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会展经济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近期,以“京津冀”打头的会展数量明显增多,比如京津冀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京津冀轻纺食品专题对接会、京津冀休闲旅游美食节等等。“三地联合办展,为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省会的会展规模和影响力有望呈几何状增长。”河北省会展办主任张力红说,借助“京津冀大展览圈”建设,三地展会、展馆、参展商信息资源共享,可将我市一些具有潜力的会展项目做大做强,进一步激发会展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乘数效应。
商业展会不断,新的会展龙头企业和会展载体由此催生。正在建设的专业性综合体国际贸易城,瞄准了会展的“虹吸效应”,今年先后承办了航空展、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为即将形成的市场搭建平台,提升项目影响力。
经过近五年来的发力,石家庄的会展业渐渐从“逐量”转向“重质”,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模式转变,通过以展带会,以会带展,进一步增强我市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举办的各类展会数量已突破100个,会展收入突破10亿元。
夜经济活力四射
建设繁华“不夜城”
回眸五年来石家庄的都市经济,夜生活无疑是最璀璨的亮点。
华灯初上,无论酷暑亦或寒冬,每座城市综合体内都人流穿梭。褪去白日的匆忙,人们倾心于庄里迷人的夜色,携上亲友到特色餐饮店大块朵颐,或是去影院、酒吧、健身房、咖啡厅放松身心。
午夜时分,各商圈依然流光溢彩,热闹久久不散。而五年前,入夜后大街上就已人影稀疏,适合大众夜晚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寥寥无几。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不仅要宜居,更要繁华。五年来,夜经济建设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建设、龙头带动的形式,着手规划和培育了一批新的夜经济活动载体,整合商业、文化、体育、旅游、交通等各种资源,促进特色产业集聚,不断推动夜经济向多领域、深层次、品牌化方向发展。
今年9月至11月,省会夜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邀请广大市民和业界专家共同评选出夜经济十大名片、十大名店、十大名吃和五大商街,为全市夜经济建设树标杆。
夜经济不仅繁荣了城市,还成为扩大消费需求、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企业的角色也逐渐变为夜经济受益者。商家延时营业不仅常态化,还精心策划餐饮节、文化体验等活动,做到“天天有促销、周周有节日、月月有主题”,主动为省会夜经济烘托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67家夜间延时服务企业共举办了上千场活动,通过聚人气实现了敛财气效应,商家夜间延时营业收入已经占到了全天收入的20%以上;4月15日至10月31日,商家夜间销售收入累计达23亿元,同比增长21.69%。
一个现代繁华的“不夜城”初步形成。
五年时间的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现代服务业的强劲突起,为城市注入无限繁华和迷人魅力。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