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京津健康带:河北家门口的“名医”资源
中新社石家庄12月23日电 题:环京津健康带:河北家门口的“名医”资源
作者 鲁达 李茜 高红超
一大早,在北京务工的张友军带着从河北衡水老家过来的母亲来到位于河北三河市燕郊镇的河北燕达医院就诊。
“因为在北京的医院挂不上号,听说这里也有北京大医院来的大夫,挂号比北京容易得多。”张友军说。
三河市燕郊镇当地人口近70万人,由于紧邻北京,每日往返北京的流动人口约30万人。2014年,在京冀两地卫生部门推动下,天坛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以及北京中医医院等,陆续与河北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
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河北燕达医院医疗副院长卢长林于2014年7月到燕达医院工作。他回忆说,刚来该院时,不少患者表示若做手术就改去北京的“大医院”。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人次左右,其中来自河北省的人数最多,约占23%。
为了证明这里的医疗水平可以跟北京大医院“媲美”,初到河北的卢长林和他的同事常常跟患者展示自己在北京医院的“工作牌”。
如今,这里有“北京的医疗水平”被患者口口相传,医院的挂号处排起长队,医院内的停车位也“越来越不好找”。
从去年5月份与北京大医院开展合作以来,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增长244.73%,住院人数同比增664.7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482.87%。
定位于环首都“半小时生活圈”的河北涿州市同样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北京。早在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分院就在涿州市设立,与涿州市中医院合作办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前副院长金章安退休后受单位嘱托,每周从北京到涿州坐诊一天。他认为,地方与北京医疗水平差距不小,北京医疗资源下沉到地方,不仅要为地方患者服务,更要将医术传给地方的年轻人。
涿州市卫生局副主任科员任羽男说,自2003年涿州市医院率先和北京301医院合作以来,现在当地所有市级医院都与北京相关医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也探索出成功的合作模式。
目前,解放军总医院涿州保障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该基地建成后,其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将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诊疗康复基地。
据报道,河北省与北京医院开展固定业务往来或合作事项的二级以上医院已达200多家,北京和天津各大医院每年为河北培训的医务人员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如何跨越异地医保互通这道“门槛”,成为目前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中又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在12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表示,河北环绕北京的14县已开始实行京冀异地医保定点合作,明年将进一步强力推进京津冀三地的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
作为身处京冀两地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卢长林对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有自己的见解,“不同层次的医疗协同需要更加合理布局、有步骤地配套整改,真正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