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走低 症结在哪儿?今后怎么种?
近日,涞水县龙门村农民在晾晒秋粮。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刚从田里收获的玉米穗每斤两三毛钱,新鲜的玉米籽粒每斤五六毛钱,不少农民发出感叹——
玉米价走低 今后怎么种
□河北日报记者 赵红梅
又是一年收获季。和往年不同,由于库存较大,今秋新玉米一上市,价格就持续走低,种玉米的收益越来越低,部分农民甚至开始赔钱。望着刚刚收获堆积如山的玉米,许多农民困惑,玉米还能不能种?
近日,记者采访农民和相关专家,共同探讨未来玉米该怎么种。
现状:普通玉米收益低,销售基本不赚钱
薛京敏是宁晋县北楼下村村民,今年种植的8亩多玉米获得丰收,亩产达到1660斤以上。
当被问及今年玉米价格低,丰收了能否有好的效益时,他说很庆幸,自己的责任田被列入省里的高产创建示范区,同时也是省农科院的试验基地,从选择种什么品种、到怎么种、何时收获,都由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全程服务,生产出的玉米不仅产量高出一般地块三四百斤,玉米品质还好,他的玉米穗以0.35元/斤的价格出售。他说:“别管玉米价格高还是低,单产高了,收益还是要高一些。”
但是,今秋在我省玉米产区,像薛京敏这样的农户还是少数。武邑县农民赵果则没有薛京敏那么幸运,赵果种植的5亩玉米,出售的玉米穗才0.27元/斤,他的邻居出售的新玉米籽粒才0.57元/斤。扣除耕地、化肥、种子、机收等费用,今秋卖玉米根本不赚钱,种不好的农户甚至赔钱。他说,今年秋收后不想种田了,打算把自己的责任田租给村里不能出去打工的人,自己外出打工挣钱。
今年秋收季节,衡水、邢台、石家庄等地许多农民也反映:今年种普通玉米收益太低,入不敷出。
种普通玉米少人欢喜多人愁,种全株青贮玉米又如何?
在元氏县,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民张林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30多亩青贮玉米,虽然与前几年相比赚钱少了点,但与普通玉米相比,每亩仍可以多收入300多元。
问诊:种玉米不赚钱,症结在哪儿
采访中,种地的农民普遍认为,与谷子、花生、大豆等秋季作物相比,种玉米的比较收益较低,直接原因是玉米价格低。
对此,我省玉米专家认为:表面上看是玉米价格走低导致收益降低,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由于库存较大,未来我国陈玉米的消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玉米价格下滑已是大势所趋。其次,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是造成玉米生产成本过高、比较收益低的重要原因。
武邑县农民彭风珍种植了6亩玉米,夫妻俩都在衡水市打工,每到庄稼播种、浇水、打药、收获时都要回家。他说:“不管理,产量低;管理太多,成本高不划算。来回车费就是不小的开销,还是靠天收比较合算。”因为缺乏规模效益,一家一户农民种植玉米的生产成本较高,再加上玉米价格走低,效益自然就低了。
同时,玉米自身的种植结构也存在较大问题,市场不需要的种植面积大,市场需要的则种植面积小。就我省来说,农民习惯于种植普通玉米,结果造成普通玉米过剩,青贮玉米和特色玉米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据了解,我省市场上的部分鲜食玉米就来自山东等地。
此外,玉米产业链条短、不完善,相关产业关联度低,也是造成玉米库存积压,价格走低的因素之一。目前我省的玉米加工企业主要是以饲料和淀粉加工为主,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少、深加工企业规模小,都影响着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出路:玉米怎样种才能有“钱景”
“目前玉米价格低迷、库存较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势在必行。”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联习说,玉米价格走低对玉米种植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秋粮需要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花生、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此同时,玉米本身也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即减少普通玉米,增加青贮玉米和特色玉米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种植的一条出路。
据了解,在我省玉米的消费结构中,60%以上用于饲料。为此,我省规划到2018年,引导农民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1200万亩,下大力量推进“一转三改”,即推动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推动玉米等作物改粮用为饲用,在适宜地区改种粮食作物为种经济作物,改种养分离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逐步压减籽粒玉米,用于发展青贮玉米和大豆、谷子、花生等作物。
目前,全省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只有140多万亩,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青贮玉米经过发酵,能提高牛奶质量,也能提高牛肉质量,不仅收益高,还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难题。我省是养殖大省,对青贮玉米的需求巨大,随着玉米价格走低和“粮改饲”的推进,青贮玉米将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收益也会越来越好。
专家认为,对种植普通玉米来说,出路在于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让农民种玉米赚钱。同时,加快培育推广能直接收玉米粒的品种,让农民像收小麦一样收获玉米籽粒,实现玉米种植收贮的全程机械化,也能进一步节省劳力,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化种植,通过大幅度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让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种玉米能赚钱,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