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状元弃港大考北大的试错需要宽容
辽宁2013年文科状元刘丁宁,在被港大录取且获72万元奖学金后,却选择退学复读,只为圆北大梦。今年再考,她又成状元。有人夸她执着,有人骂她偏执,有人嘲笑她迟早会后悔,有人痛恨她浪费教育资源……(沈阳晚报 6月24日)
状元光环加上出人意料的选择,刘丁宁想不被舆论关注都很难。我也对她的选择好奇,但这是她个人的私事,是私人的权利空间,只要没有影响公序良俗,上港大还是北大,是因为国学还是其他,都是个人的自由,无需其他人置喙。作为公众,好奇一下,然后抱以宽容之心即可。
刘丁宁说,去年就读港大,并非自己做主,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决定的,结果各方面“水土不服”。说到底,这就是一次年轻人试错的过程,是在寻找个人真正兴趣。当她发现自己喜欢国学、更希望上北大时,勇敢复读并再次获得状元,我的决定我做主。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报考了喜欢的专业,既幸运又偶然。
换言之,刘丁宁认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在舆论的关注下付诸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她能适应并不完美的高考,并连续两次从中脱颖而出,可公众没必要指桑骂槐,指责高考对人性的扼杀。高考制度有问题,舆论矛头直接戳破它的画皮即可,刘丁宁虽是受益者,但她也是和你我一样的受害者。
纵然争议之声不断,但刘丁宁已做出选择,并且没任何后悔药,不应该再被消费了。说来说去,即便贵为状元,刘丁宁也需要试错一次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其他没有试错机会的学生,又该如何应对并不舒心的大学生活呢,这更需要社会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教育制度脱节了,本应该是一体的教育体系,结果中学和大学各自为政。一个中学生不了解大学什么样,大学专业到底学什么,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又怎么可能选择对大学和专业呢。
对刘丁宁这样的学有余力的“学霸”来说,其实可以用大学先修课的方式,让他们在中学阶段提前学习大学课程。这样,中学生不仅能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大学,还有助于提升中学阶段的学习质量。或曰,大学先修课可以打通中学大学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
当状元难,当两次状元更难,刘丁宁依靠个人能力试错后找到真正的兴趣。和她同时参加高考的几百万学生要想试错,教育制度就得有一个大变革才行,不妨就从大学先修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