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开启智慧“种地”新模式

25.12.2014  13:00

新型农民以实时监控系统掌控大棚蔬菜种植

本报记者 岳金宏

通讯员 刘丽卿 王 硕

一台电脑,一个控制箱,一部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农民只需按动开关,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种植。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悄然改变着我市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农业”正渐行渐近。

这个盒子叫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上面安装了空气温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在栾城区神农福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志辉介绍说。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可根据菜农提前设定的指标,对温湿度进行预警。当大棚温湿度超过或低于设定的标准值时,自动向智能监控系统反馈数据,系统控制卷膜器开启或者关闭,自动采取大棚通风、降温或保暖等措施,使温室大棚始终保持最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用水量大,而且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温室湿度过大会加剧病害。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后,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期,采用膜下微灌技术直接对作物根部用水,既保证了作物用水需求,又省工节水。

新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保证作物每时每刻都在一个合理的环境里生长。“以前都是人看着,觉得热了就通点风,干了就浇点水。现在这套系统像‘管家’一样,浇水、施肥、通风,全帮我们干了,省了不少事啊!”该合作社的农业工人任增旗说。

信息化种植管理带来的便利,远不止任增旗享受的这些。”黄志辉介绍,在基地控制室通过电脑操控,不仅可以自动控制棚室的温度、湿度,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定量供给、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断等。

记者随黄志辉来到控制室,只见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脑,屏幕上,每个温室大棚里的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水分的数据都在实时更新着。“这里是园区的电脑机房,是整个基地的大脑,大大小小的数据通过传感器从各个大棚向这里汇集。每个棚该不该通风、啥时候浇水施肥、用多少量,都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黄志辉说。

为一探究竟,我们来到园区1号草莓大棚,在大棚入口的墙上,挂着一个物联网的控制终端功能舱,开膜、滴灌、卷帘等功能按钮一目了然。“功能舱分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农民操作功能舱上的按钮就可以卷帘起棚、浇水施肥,方便得很。”黄志辉说。

以前浇水施肥全凭感觉和经验,现在实现了实时定量,精确把关,不仅节约了水肥的使用,还减少了病虫害。”技术员魏吉秋说。

目前,通过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我市培育了一批学科学、用科学、懂科技的新型农民。在新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实践中,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降耗、农民增收,为进一步扩大物联网技术的大田应用奠定了基础。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