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筑牢生态屏障 构建现代林业

21.12.2015  16:00
  生态立省、绿满荆楚、美丽湖北、绿色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兴林播绿富民,守护青山绿水,在山川大地建功立业,书写锦绣华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绿色支撑。
  国土绿化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依托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重点工程和长江防护林、血吸虫防治林等重点项目,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植树造林,共完成人工造林71.67万公顷,封山育林32.65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68万公顷,累计完成退耕还林总面积125.13万公顷。
  林业资源稳步增长  全省森林面积增加22.41万公顷,达到7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1.21个百分点,达到39.61%。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3.9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提升到3.65亿立方米。林业类自然保护区增加到56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22个,市级和县级21个;各类自然保护小区增加到172个,自然保护区(小区)总面积达到109.3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5.9%。有效管护天然林332.12万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地)333.3万公顷。省政府批准了《湖北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划定了全省林地、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其中林地860.67万公顷,湿地144.8万公顷,森林745.1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149万公顷)。
  湿地生态加快恢复  省政府出台了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填补了我国湿地公园管理地方立法的空白;完成了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启动实施洪湖、龙感湖、大九湖等重要湿地水生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程,洪湖近千亩“水下森林”再现,龙感湖、沉湖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全省国际重要湿地由1个增加到3个,国家湿地公园由16个增加到5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全省林业总产值2014年达到1709.5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今年有望突破2200亿元,增长25.8%。到“十二五”末,全省原料林基地发展到800万亩,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达720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350万亩。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431家,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增加到24个,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家,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支撑保障不断加强  4年多来,落实中央和省级对湖北林业投资达205.31亿元,争取中央财政林业贴息贷款10.85亿元。取得林业重大科技成果100余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多万人次,全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30.12%提高到40%以上。
   “绿满荆楚”掀起扩绿高潮
  “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中央领导视察湖北时寄予殷切希望。“绿色决定生死”,省委领导将这一论断置于“三维纲要”之首。“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了“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重大部署,要求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绿色全覆盖。“绿满荆楚行动的核心是扩绿提质。”省林业厅厅长刘新池说,“扩绿就是千方百计增加森林面积,让湖北每一寸土地应绿尽绿;提质就是想方设法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态屏障作用。”
  为了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省林业厅抽调100多名处级干部分赴各县督导,并会同省财政厅整合各种造林项目资金17.9亿元,加大对绿满荆楚行动的投入力度。
  各市、县积极响应。襄阳市先后3次召开“绿满襄阳”行动现场会和推进会,要求襄阳在绿满荆楚行动中走在前列。孝感市将“绿满澴川”纳入该市委、市政府的“百个重大工程项目”推进,由孝感市委督查室和该市政府督查办牵头进行专项督查。咸宁市从市直单位抽出70名副县级以上干部组成6个工作团、70个督办组,分别对6个县(市、区)70个乡(镇、办)的造林绿化进行驻点督办。
  楚山汉水间,到处可见兴林播绿的澎湃热潮。
  据统计,去冬今春全省完成造林376.5万亩。“这是继2003至2005年国家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之后,湖北掀起的又一造林绿化高潮”,满脸风霜的蕲春县某乡镇林业站周站长眼中闪着激情说。“湖北造林绿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今年10月,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来我省调研后给予高度肯定。
   “互联网+”给力资源管理
  在省林业厅资源监测中心有一台大型专用计算机,装载着一个大型数据库,储存着全省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详细动态信息。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支持下,依托这个动态信息系统,可以对全省森林、湿地进行精确的实时监管。这个花费数年时间建成的信息系统,是湖北省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的关键工程。
  2013年,省林业厅投资4500多万元,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连接国家林业局和省直各部,集网上办公、视频会议、防火指挥、行政审批于一体的专业信息系统。
  这两大系统推动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一举迈入全国先进行列,也让“互联网+”行动在湖北林业部门结出了累累硕果。
  依托这两大系统,大部分林业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开展,应用最广泛的是森林资源保护原理。全省哪块山在起火?哪个湿地在开挖?哪片林在遭受病虫害?省林业厅机关干部坐在办公室里都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及时监督处理。“十二五”期间,湖北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连续5年“三下降”,受害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数量、受害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省份。
   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
  整个“十二五”期间,我省林业产业都在转型升级。2013年,省林业厅出台了《关于支持林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从八个方面引导、扶持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为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省林业厅与5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5年来,全省竹木精深加工、木本粮油、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等8大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增长,有效带动了500多万林农增收致富。
  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由201家增加到431家;由我省首创、主要服务林业龙头企业的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由10个发展到24个,入园企业由124家增加到350家。
  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00万亩,年产值180多亿元。特色经济林发展到2606.5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24.3%。木本粮油板块基地迅猛扩张,5年来,全省完成油茶新造林169万亩、核桃新造林163万亩,新建加工企业8家。全省木本粮油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5位。全省建成12个全国油茶重点示范县。
  林业合作社发展到38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家。10个县、市纳入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创建示范县。
  康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造林与木材深加工于一体的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004年开始建厂,经过10年飞速发展,生产的集装箱底板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今年获批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林业龙头企业。
   深化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我省2008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深度推进。山有其主、主有其权、责有其利,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这一被称为“第二次土地改革”的“分山到户”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林农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向林业聚集。
  在巩固林改成果的过程中,我省进一步推进配套改革。一方面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在全省设立各级林权管理服务机构72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67个,积极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另一方面积极试点政策性森林保险,从而让森林、林地资源变资产、资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去年10月,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正式开业,这是华中地区首家以林业为龙头,兼具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服务平台,为农林牧渔等产权、产品、产业的交易提供评估、公证、保险、拍卖、担保、贷款等综合性服务。开业之时,该中心与中国交通银行襄阳分行等6家银行签约,共获得银行授信165亿元,为广大林企、林农提供融资新渠道。
  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累计流转林权面积1300多万亩、流转金额32.67亿元;开展林权抵押面积234.14万亩,贷款农户达89.43万户,贷款金额70.25亿元。14个试点县市投保森林面积2385.9万亩,投保额位列全国8个试点省份之首。
  与此同时,林业部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省林业厅将28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12项;除按法规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外,对其他所有审批项目实现零收费,做到了“林业审批事项在全国最少”。与此同时,简化审批程序,推出网上行政,实现省、市、县三级网上审批全覆盖和审批事项、人员、职能“三集中”。
  眼下,我省国有林场改革拉开大幕。省政府成立了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正在审定改革实施方案,即将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改革事宜。改革一路深化,活力持续迸发,我省正在大步迈向林业生态大省、产业强省,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