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乡里访“绿色” ——雄安新区探访记(四)
□记者 商棠 王渊
雄县,地热面积320平方公里,温泉储量821.78亿立方米,具有面积广、储量大、埋藏浅、水温高、水质优等特点。2006年和2011年,雄县分别被中矿联、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
“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雄安新区的重要功能定位,而雄县丰富的地热资源,正在为生态雄安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4月14日,在位于雄县金三角经济开发区的河北祥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农业示范园区莲藕基地,藕农正在忙着收获。公司总经理李玮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态节水雪莲藕基地有200亩,是园区依托地热资源发展高效绿色循环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
创新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占地3.05万亩,总投资9.18亿元,一期占地2000亩,是集技术研发示范、成果转化集成、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智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李玮所说的地热循环利用共分为四个层级。一级利用为地热供暖,园区有两口地热井,一个采水井,一个回灌井,为金三角经济开发区供暖3万平方米;供暖热水经过二次换热之后,用于大棚热带观赏鱼养殖,养殖基地200亩,已生产血鹦鹉鱼2000万尾,台湾中华泥鳅100万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热带鱼养殖基地,这是地热资源的二级利用;地热水回灌前,还有30多度的余热,园区将其用于大棚甘薯育苗,年出苗600万棵,由此实现热资源的三级利用;含有丰富养分的鱼塘水,则用于种植莲藕,也就是地热资源的四级利用。
李玮介绍,园区本着“用热不用水”的原则,打造“地热+”产业链,实现了“一次取水、多次利用”的科学开发模式,将地热循环梯度利用,实现了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
在园区甘薯育苗基地,李玮告诉记者,通过地热供暖、双层充气膜保温保湿、节水喷淋等技术,彻底改变锅炉供暖的传统育苗模式,在有效降低育苗成本、提升秧苗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传统育苗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地热育苗基地全部建成后,一个月的育苗期就可节省标煤1万吨左右,可年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同样利用地热的热带观赏鱼繁育基地,从建成至今,已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5万吨。
李玮对未来充满憧憬:“将来,我们要在做大绿色生态农业的同时,发展温泉旅游、发电、制冷、生态农业、养殖、水行业等项目,把地热产业链做长,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做更大的贡献。”
雄县农业局园区办主任王二明说,雄安新区的设立,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引进项目方面,农业科技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在雄县华强广通种植有限公司种植大棚里,各种花卉含苞待放。公司董事长华志强说:“这些花卉采暖期前种下,现在即将开放,一个月后就能上市。种植大棚利用地热供暖,每盆花比用煤节省1元钱左右,一个棚每个花期就省下了30多万元的成本,而且做到了只取暖,不取水,循环利用。”
雄县与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冰岛恩莱克斯公司合作,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打造“华北首座无烟城”。目前,雄县已钻凿地热井60多口,建成供暖面积450万平方米,地热集中供暖覆盖全部城区,实现了 “无烟城” 建设目标。同时,在国内率先做到地热尾水100%同层回灌。2016年,地热采水量约420万立方米,回灌量约300万立方米,回灌率约为71%,回灌效果显著,基本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的可持续利用目标。与燃煤锅炉、天然气等供暖方式相比,每采暖季可为居民节约采暖费用2000余万元,同时替代标煤9.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
雄县政协副主席、发改局局长王玉明对记者说:“目前,雄县地热供暖正在向农村延伸。今年禁煤区的50个村将完成改造,其中11个有地热资源的村实现地热供暖,其余地区推行清洁燃料,到年底前,县域内全部实现散煤清零。”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雄县将大力推进“地热+农业”、“地热+旅游”战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祥农创新科技园区“绿萝南种北育基地”和“北方最大的热带观赏鱼繁育基地”项目,推进京南生态农业示范园万亩鲜花基地项目。同时,谋划在县城西部建设以温泉为特色,打造集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健康运动和养老于一体的“温泉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