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润燕赵】(三)长江之水穿越黄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丹江口水库引水后,便进入730多公里的河南段。其间,穿越黄河隧洞工程是全线的“咽喉工程”。开邙山,破泥沙,出河滩,从2005年开建到2013年底完工,整整100个月的时间,全长19.3公里的穿黄工程胜利竣工,让长江水安全有效地穿越黄河天堑,实现长江与黄河的立体交叉。特别报道《一江清水润燕赵》今天请听第三篇《长江之水穿越黄河》。
“现在所有的充水试验都要模拟运行工况进行充水,验证工程的安全情况、质量情况……”
站在河南境内的穿黄隧洞入水口,现场监管人员正在检查充水试验的运行情况。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穿黄工程设计了两个直径7米的隧洞,让南来的长江水穿越隧洞,在黄河底下顺畅北上,实现长江与黄河的首次立体交叉。穿黄工程之难,首先难在整个工程设计施工史无前例,缺少经验。而黄河河床下地质结构复杂,呈淤泥状的泥沙也给工程增加了难度。
监管人员:我们这个是在黄河上建立的一条输水隧道,不仅要承受外部的水土压力,同时还要承受内水压力,所以它是双向受压,技术工艺上更复杂。
既要防止水往里渗,同时又不能让水往外渗,为确保隧洞在水压“内外夹击”下安然无恙,穿黄隧洞采用了双层衬砌结构,隧洞外衬由水泥管片拼装而成,用于抵抗外水压;内衬为现浇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于承受内水压。
穿黄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建设者遇到的技术难题不计其数。而最棘手的就是当盾构机在隧洞里掘进施工时,刀盘会出现破损的情况,如何修复破损的刀盘一度让梁单禹和同事们束手无策。
梁单禹:因为当时我们的工人没有带压进仓的工作经验,全国都没有,也是把我们逼上梁山了。
在和盾构机的德国供应商沟通无果后,梁单禹他们决定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他们选派30多名优秀的技术骨干,到航海大学学习带压进舱的理论知识和维修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掌握了带压进舱的核心技术。
梁单禹:第一次进去都怕,就像太空进减压舱、增压舱那样的,没进过心里面慌,所以航海大学专家跟我们一起进去。后来我们的人员跟他们进去两次就适应了,两个月之后就把技术完全掌握了。可以说目前为止,全国掌握带压进舱维修技术的就在我们这施工的两家单位。
历经100个月的时间,这项当前国内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终于进入了通水的冲刺阶段。目前充水试验等各项指标一切正常,只等长江水奔涌而来。(记者屈冠华、齐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