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人民情怀 坚强的中国力量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
8月10日,在云南昆明东风西路上的十字路口,所有汽车停止行进,集体鸣笛为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8月10日,人们在云南鲁甸地震的震中地区龙头山镇举行哀悼活动。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8月10日,群众在云南鲁甸县城哀悼地震遇难同胞。
时间在这里定格: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
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
一场6.5级强烈地震骤然降临。顷刻之间,大地震颤,山石崩溅,房屋垮塌,生命消殒——
鲁甸之殇,中国之痛!危难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带领广大军民同灾难展开了英勇无畏、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显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永恒的执政为民宗旨、不变的生命至上理念,灾难中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
鲁甸地震是2000年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与2013年芦山7级地震震中地表震动水平相当。加之地震波及范围广、震区人口稠密、多数房屋抗震性能差,导致人员伤亡惨重。
灾情牵动中南海,党与人民心连心。
得知震情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方面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表达着总书记的深切牵挂,体现着党执政为民、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号令!
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与此同时,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
时间就是生命!
震后10分钟,云南省武警总队官兵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地震局工作组出发,国家救援队出发,国家卫计委医疗队出发,公安消防官兵出发,通讯、电力、道路抢修人员出发,首批救灾物资启程……
有一种信仰叫忠于人民,有一种担当叫挺身而出——
“大家快点撤离到广场,照顾好老人娃娃,快,快!”“党员干部站出来……”
鲁甸县也行动起来,迅速发动基层党组织904个、党员12536人,投入抗灾一线;巧家县发动基层党组织1680个、党员9600人,及时组织灾情排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实践,站好先锋岗、争当排头兵……”危急时刻,鲁甸县委发出《致全县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公开信》。
灾难中,共产党人成了群众的主心骨。
有一份天职叫冲锋在前,有一种使命叫义无反顾——
灾情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昼夜兼程,挺进灾区。近万名官兵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
有一种感动叫舍生忘死,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工作启动伊始,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把死亡率降到最低,把伤残率降到最低,这是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一次新的诠释。”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院长黄少平说。
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在与灾难抗争中不断进步
鲁甸抗震救灾以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彰显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中国式救援体系的能力和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始调动一切必要资源,政府、军队与社会力量等无缝衔接,呈现出较之以前更为成熟的救援流程与更加高效的协同模式。
优化救援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以地方为主,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体系,将各方救援力量纳入,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救灾需求,中央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协调保障。
先进的技术装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武警部队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全貌及救援实况进行俯瞰拍摄,为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首次大范围搭建地震现场指挥调度平台,使救援力量调度更加精准有序;自行式炊事车、应急通信卫星、应急通信车……
新的备灾模式为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鲁甸地震后10分钟,云南省民政厅向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发出调拨指令。当晚,部分物资运抵灾区。
“调运物资的速度更加快捷,是此次救灾工作的一大特点。”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说,救灾物资储备点距离灾区越近,越能保障救灾物资及时调运到位,以最快速度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
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更加专业有序——
进入灾区的社会救援组织,运用专业知识、设备和人力,统一有序地参与到抗震救灾中。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认为,民间组织的目标就是协助配合政府,关注政府顾及不到的一些方面。
全社会面对大灾时愈发从容、自信、理性——
人们心系灾区同胞的安危,为鲁甸加油,为生命祈祷。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救援经验,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仅凭“一腔热血”蜂拥至灾区,可能事与愿违。互联网上,网友们探讨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如何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媒体上,对救援进展的高度关注中,多了一些对防震减灾的深入思考。
不屈的精神品格、热切的生活希望,在震后的废墟上顽强跃动
龙头山镇龙泉村的废墟上,失去亲人的10岁女孩刘候蕊,紧紧依偎着爸爸刘家礼,轻轻拂拭父亲脸上的泪水。她拉着父亲:“我们回去吧!”
鲁甸废墟上,倒下的是房屋,升腾的是不屈的精神。
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加油”:鲁甸不哭!云南坚强!
鲁甸抗震救灾以来,救援人员不怕牺牲、连续奋战;灾区人民守望互助、团结一心;全国人民不离不弃,八方支援,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伟大品格。
有这样一位武警战士。他家所在的村庄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尽管近在咫尺,他却一直没有回去看看。救灾间隙,武警曲靖支队战士王天贵抬头望着山堑对面的银屏村,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他指着一座小山头,对战友说:“我家就在山后面。”
有这样一位少数民族兄弟。“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同胞们缺粮食、缺水,我心里特别着急!”“切糕王子”新疆小伙阿迪力·买买提坐在满载一万斤切糕的货车上,从长沙焦急地奔向1000多公里外的鲁甸。
阿迪力说,切糕保存时间长,热量高,特别适合灾区的同胞们食用。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华夏儿女血脉相连,以不同方式传递着人间真情。“我们都是鲁甸人!”熟悉的口号又一次响彻中华大地。
一批批救援人员,一车车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汇聚成爱的长河,源源不绝涌向鲁甸。
“不要害怕!”“我们一起不放弃!”地震当天,被瓦砾掩埋的两名孕妇,在黑暗中手牵着手,不断相互鼓励。希望战胜了恐惧,生存的信念在废墟中涌动。
这信念,来自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灾难中一次次有力的救援行动,人民对国家充满信任。
这信念,来自于昔日从废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城,人们对重建美好家园充满了信心。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能取得这场抗震救灾的胜利。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哀思中迈向希望的明天
云南省各地沉痛哀悼鲁甸地震遇难同胞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10日电 笛声呜咽,警报哀鸣。10日10时,沉痛哀悼云南鲁甸“8·03”6.5级地震遇难同胞仪式在鲁甸县城举行。同一时间,从震中龙头山到省城昆明,从梅里雪山到珠江源头,从乌蒙山区到孔雀之乡,云南各地各族群众就地默哀3分钟,深切缅怀地震遇难同胞。
鲁甸县城悼念仪式现场布置得简洁庄重,气氛肃穆,正中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深切哀悼云南鲁甸‘8·03’地震遇难同胞”横幅,两旁是“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的竖幅,黑白两色的献花台十分素雅。
10时整,国家有关部委和云南省各级各部门党政军领导及各界群众代表100余人佩戴白色纸质胸花静静肃立,低头默哀,现场内外汽车喇叭声、警报声响彻县城。
3分钟后,各界代表在充满哀伤的《思念曲》中手持白色、黄色的菊花,依次缓缓走向献花台,把鲜花轻轻放在台上,深深鞠躬,官兵们献花后庄严敬礼。
10时,昆明、曲靖、丽江、德宏等云南各地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各族各界群众肃穆站立,深切哀悼地震遇难同胞。
云南共接收鲁甸地震捐款逾4.7亿元
新华社昆明8月10日电 来自云南省民政厅的消息,截至8月10日17时,云南省共接收昭通鲁甸地震捐款47863.79万元,捐物价值14021.06万元。
在接收的捐款中,云南省接收救灾捐赠办公室接收14953.2万元、省财政厅国库处接收16100万元、省慈善总会接收7941.45万元、省红十字会接收985.19万元、省工商联合总会接收601.2万元、昭通市接收7282.75万元。
在接收的价值14021.06万元的捐物中,云南省慈善总会接收777.23万元、省红十字会接收1077.3万元、昭通市接收12166.53万元。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