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有”深化投资审计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审计机关作为党的工作部门和宏观管理部门,在推动政策落实、促进制度完善、服务国家治理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从投资审计的角度看,如何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准职责定位,聚焦政策落实,切实推动稳投资、补短板、促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结合工作实际,笔者从如何突出“四有”的角度谈谈对深化投资审计的体会。
一、着眼宏观管理更好做到“有总体”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近期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国家规划战略导向作用、推动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等作出了进一步部署。随着国家审计深入改革发展,审计职能由微观监督拓展到宏观管理,由查错纠弊拓展到推动政策落实,投资审计应当提高站位,树立宏观管理思维,超越关注单个项目建设运行和具体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局限,做到通过项目看行业,透过资金看政策。即要通过审查项目,综合分析交通、水利等行业在规划布局、“放管服”改革、建设管理、运行管护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揭示全局性、区域性、体制性问题,促进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审查资金,深入揭示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稳投资等政策落实与完善。实现从具体审查到总体把握的提升,必须强化大数据思维,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采集相关行业总体规划、项目布局、招标投标、审批建设、资金运行、工程质量、土地环保等数据,深入挖掘并关联分析,从宏观上把握投资领域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稳住投资态势,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绩效。
二、聚焦经济体检更好做到“有分析”
审计就像体检,不仅是为了查病,更是为了治已病、防未病。笔者体会,要实现治已病、防未病,首先要做好体检,找准“病灶”,查准病因。从近年来的审计情况看,一些公共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有的领域吸引社会资本难度较大,不同行业、不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与闲置并存,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不规范、拖欠工程款、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等仍较突出,一些工程建成后长期闲置、运行绩效不佳。审计中,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见子打子、浮于表面,而要从制度政策、体制机制、规划统筹和建设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找准症结,切实推动改革发展。如,对于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的问题,可从打通“放管服”改革“最后一公里”、审批程序简化与强化监管、优化服务落实以及跨部门、跨区域建设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对于吸引社会资本缓慢、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社会资本引入方式、清理行业准入壁垒、加强资金统筹安排等维度剖析症结;对于一些工程建成后长期闲置、运行绩效不佳的问题,可从工程布局规划与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衔接、运行管护机制建立健全等角度挖掘根源。
三、聚焦突出问题更好做到“有典型”
投资审计链条长、环节多,涉及规划布局、前期审批、招标投标、财政资金安排、社会资本引入、价款结算、资金拨付、建设实施、质量控制、运行维护、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问题领域广、种类多。在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环境下,要把准政府审计的职责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聚焦改革难点、发展重点、民生热点、管理焦点精准发力、深度发力,揭示重大问题、典型问题,以点带面促进整改规范,保障政策落实,推动改革深化,防止揭示问题一盘散沙、服务宏观无从聚力。如对于一些重大公共工程受生态环保与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限制无法开工的问题,要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改革精神,从统筹划定各类红线、加强项目前期研究论证的角度深入揭示问题,推动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四、着力推动改革更好做到“有建议”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审计要在深入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中央政策精神,着眼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提出更高层次、更有针对性、更加行之有效的审计建议,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多年来加大投入,推动农村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地区农村公路、饮水工程等运行养护不到位,人民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审计可在揭示农村基本民生项目问题的基础上,从标准规范、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推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曾稳祥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