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河北 精彩故事】单臂谱写的国球传奇
葛杨是我省一位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也是残疾人世锦赛、世界杯、残奥会乒乓球单打、团体冠军得主。如今的葛杨身兼球员和教练,在新的一年中,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的孩子能早日超越他。
葛杨出生在保定,5岁那年鞭炮夺去了他的右前臂。当时父母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而选择体育,是受羽毛球世界冠军葛菲的激励。
葛杨:当时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葛菲顾俊,我们家里人就说,这练体育里边有姓葛的,她能拿世界冠军咱姓葛的有希望。
于是,葛杨练习了游泳、射击、羽毛球等项目,最终在7岁那年,他选择了乒乓球。然而,就在葛杨的父亲第一次把他带到乒乓球馆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众人异样的眼光,就连教练也不理解。
葛杨:当时因为他没有残疾孩子,我一去那以后别人都比较稀奇,教练肯定是有一些不理解,都已经受伤到这种程度了,干嘛还要练体育,你走到竞技赛场上,本来对你来说就不公平,从运动成绩上你达不到那么高。
教练一开始不愿意接受,但葛杨的父亲再三请求,说只要给我们一个台子训练就行,我给你交训练费。教练这才勉强同意接受这个残疾孩子,但还是毫不客气地有言在先:“打球可以,但必须家长自己带。”
就这样,葛杨开始一边上学,一边练球。每天在学校上完6节课,就飞奔到球馆。葛杨的父亲则每天混在一群七八岁的孩子中间学球。每次教练讲解过后,老葛先领悟了再教给儿子。虽然这样的生活对于葛杨已经很辛苦,但父亲对他却一点都没有放松。如果哪一天的训练表现不好,父亲就惩罚他跑步回家。所以葛杨经常是结束技术训练之后,再加练5公里的长跑。
葛杨:如果今天球练好了,我爸骑着摩托车开开心心,可能手里还拎着糖葫芦、羊肉串就回家了。如果没打好,我爸在前头骑摩托车我在后面跑,我害怕、躲着,我爸一脸的牢骚。我妈在窗户前头看就知道今天练得好还是不好。
在父亲的教导下,葛杨慢慢形成了一种坚韧、不服输的性格。葛杨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打进了国家队。即使是在国家队,葛杨也是练习最刻苦的。国家队给队员配了专门的陪练,经常是两三个陪练都累趴下了,葛杨还要求加练。最后教练只能强行勒令他休息。
葛杨:我练球特别专注,别人见我都躲着我不愿意跟我练,脑子里全是打球,我睡觉经常是,一做梦一个球冲我飞过来了,手一挥,醒了,很多次的醒都是这么醒的。走火入魔。
长期以来,残疾人乒乓球男子站立组的比赛都被欧洲选手统治,对于中国选手,他们根本不屑一顾,赛后练球衣都不愿意交换。直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葛杨在自己的祖国包揽了男单、团体冠军,这才使欧洲选手对中国运动员刮目相看。
葛杨:之前没有拿冠军的时候,我们管那个法国的我的对手叫巨人,1米98的个子,追人屁股后头给人我们的小纪念品,给人短袖,人家从来没理过我们。08年我拿了团体冠军之后,那个巨人主动地给我们送礼品。送法国的烟、送法国的香水、送法国的酒,他说这是我们法国最好的东西,你拿回去。
如今的葛杨已经是一位大满贯选手,把残疾人世锦赛、世界杯、残奥会乒乓球单打、团体金牌尽收囊中。
现在的葛杨,已经身兼球员和教练。2014年,他建立了“葛杨冠军训练营”,专门接受6到12岁的残疾孩子。在训练之余他亲自指导这些孩子。目前训练营的5个孩子都是葛杨亲自挖掘来的,对葛杨来说,这些孩子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葛杨说,他的新年愿望,就是这些孩子能够快快成长和进步,并且有更多的残疾孩子加入到他的训练营。
葛杨:小孩跟我开玩笑说,杨哥我要赢了你你是开心呢还是不开心呢?我特别的开心,我真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赢了我。
记者:您觉得您带的小孩里未来会有世界冠军吗?
葛杨:我觉得当然啊,肯定有。(河北电台记者聂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