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村庄打造河北国学第一村 农民私塾内背弟子规

21.02.2015  12:14

国学一条街”街景。长城网季然摄

马家沟村文化墙。长城网季然摄

农民在“国学堂”内学习《弟子规》。

原标题:唐山一村庄如世外桃源学生“私塾”内背弟子规

在开展国学教育之前,村里的基础建设特别差,道路坑洼,汽车都进不了村,垃圾也随处可见。”唐山市迁西县东莲花院乡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殿阁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的马家沟,已变成了春季赏花、夏季赏果、秋季赏叶、冬季赏雪的文明生态村、旅游观光村。

近年来,这个仅有111户、340口人,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大力传承国学根脉,用传统国学滋养群众心灵,培养出了几十名大学生。同时国学“搭台”,经济“唱戏”,厚重的国学加上良好的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客,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产业富民”的崛起之路。

传承国学根脉,打造河北国学第一村

白墙灰瓦、青砖黑字。在马殿阁的指引下,记者沿着马家沟村一条缓坡前行,就走进了“国学一条街”。

两侧的高墙上,遍布着当地书画家书写的《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街道的一旁,古色古香的“国学堂”格外引人注目。

国学堂每周定时开讲,从来座无虚席,不开讲时也有村民聚在教室里讨论学习内容。”今年78岁的马连久以前当过民办教师,现在是马家沟村“国学堂”的老师,他每周六都会准时出现在国学堂的讲台上。

让我来讲课,我觉得很幸运。我一般会解读下《弟子规》、《论语》这些浅显易懂的,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来听,每次至少有三四十人,妇女居多。”马连久说,每节国学课40分钟,大家兴趣都很浓厚,不懂的地方还会提出好多问题。

长城网2月19日讯(记者樊志锋任俊鹏姜薇张光明季然)“在开展国学教育之前,村里的基础建设特别差,道路坑洼,汽车都进不了村,垃圾也随处可见。”唐山市迁西县东莲花院乡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殿阁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的马家沟,已变成了春季赏花、夏季赏果、秋季赏叶、冬季赏雪的文明生态村、旅游观光村。

近年来,这个仅有111户、340口人,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大力传承国学根脉,用传统国学滋养群众心灵,培养出了几十名大学生。同时国学“搭台”,经济“唱戏”,厚重的国学加上良好的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客,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产业富民”的崛起之路。

在抓好村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建设的同时,马家沟村将国学村建设与文明生态村创建相结合,聘请专业规划公司和迁西县旅游局用《弟子规》、《论语》等国学文化经典内容对村里的主街道进行规划设计;投资70多万元,聘请县内书画名家绘制文化墙5000平方米,加配壁画和经典名句,悬挂孔子、孟子等头像,增强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将村主街打造成国学文化一条街;投资30万元,建立可容纳60人集中统一学习的国学堂,将每周六定为固定学习活动日,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对国学经典进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国学堂为平台,打造国学教育阵地。

营养大餐”滋补群众心灵,民风在潜移默化中转变

借着国学一条街、国学堂等资源,马家沟村不断深挖传统国学文化精髓,无形文化逐渐发挥有形作用,国学教育已成为滋补群众心灵的“营养餐”,村里的文明风气大幅度改善。

村里有个儿媳妇是外来妹,以前不太尊重老人,还打过自己的公公,现在受国学教育时间长了,变得温柔贤惠了,和公婆的关系也融洽了,变化真得很大。”马连久说:“村里还有个叫刘冬梅的,妯娌四个,以前妯娌之间爱攀比,孝敬老人却不积极,后来刘冬梅照着国学书上讲的,每天去公婆家探望一圈,还买菜送饭,其他妯娌慢慢的也受她感染,变得争相孝敬起来。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马海银一口气又举出好多例子。他说:“自从开展国学教育后,村里老百姓的素质明显提高,爱护环境的多了,相扶互助的多了,多年的邻居从没红过脸。孝老敬亲的也多了,大家都比着孝顺老人。而且村风民风明显变好了,过去村里常见的小偷小摸、打架骂人的现象早就没有了,游手好闲的少了,打麻将赌博的少了,大家没事儿时就拿出国学书来看看读读,练练书法之类的。

说着说着,马海银拿出一个纸箱子,里面装满了国学书籍,《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等都是他的最爱。“我不仅自己读,还念给不到两岁的孙子听,让他从小受到国学熏陶。”马海银还拿出厚厚的一沓宣纸,对记者说:“这两年我没事就自己练书法,照着字帖练习写国学书上的语句。最开始在废报纸上练,后来就自己买宣纸练,现在我自己觉得练得还可以了。”说着这些,马海银笑了起来。临近春节,他在大红纸上写了好多副春联,准备送给村里的困难户,聊表心意。

从起始的国学文化“上墙”到建设国学堂,国学教育潜移默化地滋润农民心田,净化人们心灵,成为广大村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国学“搭台”经济“唱戏”,物质精神双丰收

随着马家沟村国学影响越来越大、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迁西县内外许多地方和单位纷纷来此考察、调研、观摩,探索马家沟村国学教育的成功路径。马家沟也依靠“国学村”品牌,利用生态景观揽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采访中,记者在村里遇到了村民马海珍。马海珍是马家沟村“美美农家院”的老板,说起农家院的收益,马海珍觉得这些是“国学”馈赠给村民们的。

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殿阁介绍,为真正让“国学村”这一品牌实惠于民,2011年村里经过反复摸索,结合新民居建设,按照旅游业发展规划,培育了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农家院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已发展农家乐旅游示范户12家,建采摘园3个,年可使马家沟村增收20万元,人均增收900多元。

我现在一年收入十余万元,每年8月到10月之间的大枣采摘活动,就能给我带来七八万的效益。”村民马海顺自己过去靠种植大枣为生,但一直效益不好,加上身体不适等原因,曾一度消沉。“后来经过学习国学,我受到感动和启发,决定重新振作起来。”2012年,马海顺承包了150亩荒山,通过野生酸枣树嫁接技术,开辟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国学教育不仅让马海顺重新致富,“国学村”的知名度更给他带来商机。在2013年、2014年唐山农产品展销会上,马海顺打出“国学村大枣”的口号,引来消费者极大的购买热情。“人们一听是国学村来的,都知道我们这的村民淳朴讲诚信,相信我们的大枣是绿色无公害的,别的摊位5元一斤的大枣没人买,我们村10元、15元一斤的大枣一会儿就被抢完了。”马海顺激动地说。

现在,马海顺的经营思路更开阔了。“除了搞采摘外,我还想能跟枣干、酿酒企业等合作,实现枣产品深加工,形成产销一条龙,真正把国学村大枣创出品牌。

此外,国学教育还让马家沟村的妇女改变了过去家庭主妇的传统观念,不再只是劈柴做饭带孩子,而是靠辛勤劳动为家庭增收,马玉娟就是代表之一。

4年前,马家沟村开始大兴国学教育,这让每天闲在家带孩子的年轻人马玉娟改变了观念。“孩子长大了,我不能总在家闲着,我不甘于现状,想自己挣点钱,贴补家用。”话语从柔弱的马玉娟口中说出来,显得格外有力量。

只要村里的妇女愿意学,我就无偿把这门手艺教给她们。”现在,马玉娟带动了村里的五六个妇女一起做这项手工活,并形成一个小规模团队,马玉娟负责联络回收和管理团队。“有钱大伙儿一起挣,年底我还会给大家发奖金啥的,这不得不说是受了国学教育的熏陶和影响。”2011年,马玉娟通过在唐山丰南打工的老公得知,丰南的好多家庭妇女都在做马毛代加工的活儿。“马毛代加工,是把马毛做成化妆用的刷子前的一个步骤,是化妆工具的半成品。这种东西我可以带回家里做,时间相对自由。”于是,马玉娟自费到丰南学习了马毛加工的技术,然后回家做起了代加工。“每做一个半成品挣5毛钱,我每天最多的时候能做120个,这样我每年能挣两万元左右。

一路听,一路看,一路问,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从单纯“学国学”到以国学为媒建设观光采摘基地,从早期“试验田”到现在“样板村”,国学“搭台”经济“唱戏”,马家沟村通过对国学文化的深入挖掘,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财富,村民实现了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