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技支撑护好“基本盘”

10.07.2017  09:12

  □记者 烟成群

  农业,被称为我省经济的“基本盘”。今年以来,我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调优农业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农业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降本增效

  夏粮量稳质升

  随着小麦收获基本结束,今年我省夏粮丰收成定局,效益也实现了提升。这不仅为全年粮食生产打下好底子,也反映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

  我省在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322万亩的同时,划定776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240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在粮食品种更新、种植模式优化,“藏粮于技”战略下,今年我省小麦生产呈现“面积略减、单产提高、总产略降、品质提升”的特点,播种面积3415万亩,同比减少41.7万亩,预计总产量283.7亿斤,同比减少2.0亿斤,但连续4年总产量保持在280亿斤以上。

  在邢台任县,6000余亩优质强筋小麦还未收割就已售出,而且每市斤高于市场价格0.1元。永福庄乡永福庄村白利军的2000亩小麦,每亩比普通小麦多产近100斤,按亩产1000斤计算,至少能多卖20万元。优质强筋麦市场紧缺,而我省是优质小麦适宜生产区。截至目前,全省优质强筋小麦年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左右,成为麦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处于漏斗区的衡水护驾迟镇前营村今年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结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村2187亩小麦测产平均亩产达1200斤左右,单季只浇一到两次水,每亩节约投入110多元。今年我省推广小麦节水品种49个,面积达到1700万亩,增加700万亩。

  科技提升

  新型职业农民批量涌现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壮大已成为我省强农富农的根本因素。

  7月4日,保定阜彩蔬菜公司总经理马志国指挥员工把刚采摘的杭椒运到库房分拣,然后装上顺丰的冷运车运往北京。作为阜平蔬菜种植带头人,他自己种植了200个蔬菜大棚和100亩露地菜,并带动起两个合作社、3个种植农场、十几个种植户一块致富。为了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他们采用了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省蔬菜行业协会会长孙茜的“绿色蔬菜防控大处方”,并通过微信群请省内多位蔬菜专家、种植能手为种植户远程指导。

  今年37岁的杨建会在平泉是出了名的食用菌种植能手。平泉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县之后,杨建会在农村党员干部双带夜校学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并被重点培养。三年来,像杨建会一样,共有1268人通过培训逐渐成长为会经营、懂技术、善管理的“食用菌专家”、“蔬菜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

  在秦皇岛,不少青年“双创”人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海港区石门寨镇北赵庄村的何秀丽通过养殖黑羽乌鸡带领村民致富,从一个外来的媳妇成为全村人信任的村支书;用工匠精神打造萝卜产业的邬大为独创了种子丸粒编织机播技术,科学合理控制种子距离,提高播种效率,保证了出苗效果。

  产业融合

  农产品加工产值力超万亿

  实现农业现代化中一产、二产、三产融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有效途径,我省各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

  盛夏时节,石家庄市藁城区系井现代农业采摘园内,花开正艳,果蔬飘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据介绍,自3月份以来,该园区每周游客接待量都在1000人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的游客选择了乡村旅游观光、体验采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逐渐挑起当地旅游市场的“大梁”。

  “我们正在建设350亩的企美有机产品加工园,是消费者能够全程看得见、食得着、透明化的‘家庭厨房’。投产后,将带动12万个农户通过65万亩有机基地种植生产,年增收6.5亿元,为消费者年提供38万吨丰富的有机食品,使65万亩土地因有机生产重获健康,实现就业2100余人。”位于邯郸永年的企美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赵鱼企告诉记者。

  面对京津地区每年70%的菜篮子产品缺口,我省打造1小时速生蔬菜供应圈、两小时鲜活农产品保障圈、3小时应急农产品供应圈,形成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带,同时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当前,河北蔬菜在京占有率达到55%,牛肉、羊肉、鸡肉占有率均过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是农业产值的两倍,相当于“再造一个河北农业”,一跃成为全省第三大支柱产业。

  今年以来,省农业厅、省政府又相继出台相关方案和意见,提出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要达到110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5%;到2018年,在粮食、畜牧、蔬菜、水产、果品等方面建立20个以上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到2020年培育形成100个较大规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典型,加速发展智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