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北国水乡风情 白洋淀片区变身秀美大景区

14.08.2015  13:10
    8月9日,安新县白洋淀码头岸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京津等地牌照的汽车。8月4日“白洋淀新姿”系列旅游活动启动以来,白洋淀每天都吸引着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他们不仅欣赏着淀区旖旎的风光,还被环淀区的白墙灰瓦、整洁街道、古朴秀美的水乡风情村落所吸引。   “白洋淀有如此大的魅力,得益于连片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安新县委书记肖占乐说,“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努力把村庄都打造成景点,把民居打造成旅游支撑点,把整个淀区建成秀美大景区,让白洋淀的每一寸土地都风光秀丽。”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是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华北之肾”。但长期以来,这里农村面貌落后,加之淀内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淀内大量养殖水产,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今年决定在白洋淀地区连片打造美丽乡村。   白洋淀片区涉及安新县6个乡镇45个村,共10.7万人。面对艰巨任务,安新县成立了建设指挥部,确定了打造“天蓝、水清、苇绿、荷红、村美、人幸福的秀美大景区”的建设总目标,制定了整体实施方案和25个专项方案,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一流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对标全面小康23项指标及浙江安吉县等国内一流美丽乡村片区,安新县聘请江苏省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河北农大和保定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共同完成了《环白洋淀地区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指引》、45个水区村规划,编制了白洋淀地区特色风貌、园林绿化、驳岸改造和综合交通等系列专项规划。   他们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既保留乡村原有特色风貌,又通过多种方式传承乡土文化。该县通过保留古色、修缮古迹、传承古艺等形式,充分尊重当地百姓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片区内,村庄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灰瓦坡屋顶,对门楼、檐口、窗户、女儿墙等进行精雕细琢,充分展现白洋淀民居特色和水乡风情;挖掘村庄文化底蕴,保护修缮村内的古塔、古庙宇、古戏台、古民居等古建筑;重视古艺的传承保护,成功申请了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减少污染排放,清理环境,修复生态,让村庄美起来。安新县白洋淀区域内的网箱、网栏水产养殖已有几十年历史,虽给群众增加了不少收入,但大量的饵料投放和鱼类排泄物,对水体环境、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该县从去年8月起开始对网箱网栏进行清理。   他们采取PPP模式,将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捆绑推进,通过依法比选,确定河北德龙环境有限公司为合作企业。在污水处理上,共需建147座污水处理站,铺设42.5万米的污水管网,目前已建成50座污水处理站,完成污水管网铺设25.9万米,剩余管网将于8月20日前全部完工。在垃圾处理上,从源头上分类减量,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运营模式。投资1.2亿元建设县垃圾处理场,10月将完工投用。在厕所改造上,45个村需新建、改建187座,目前已建成154座水冲式厕所。在淀区绿化美化上,今年植树及湿地修复总任务约为5.6万亩,其中陆地造林3.3万亩,淀区植绿2.3万亩,占环白洋淀地区整体绿化任务的70%。目前已完成主要堤段和重点地段植树10200亩,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3万亩,庭院绿化1.2万棵。   村无产业不富。该县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连片建设美丽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壮大白洋淀特色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努力把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美丽产业。   大力发展民俗游、农家乐。他们创新机制,以王家寨望月岛为试点,探索成立了宅基地合作社,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将民俗旅游推向市场化,实行企业对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配合企业管理和协调各农户,农户进行经营,由企业提取一定比例费用,村集体收取企业租金,农户获取“三金”(股金、薪金、租金),实现了企业增效益、村集体有收益、村民得实惠。结合民俗游,大力发展芦苇工艺画、造船、芦苇编织、织网等特色产业,增加传统手工艺展示、鱼鹰捕鱼表演等,赋予传统产业更多休闲元素,实现了“村庄变景点、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增加了水区群众收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