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军人的好闺女—记省民政总医院疗养病区护士长、党支部书记 郝丽娟
郝丽娟同志,女,1971年出生,河北赵县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6月入党,现任省民政总医院疗养病区护士长兼党支部书记。近20年来,她一直不离不弃,坚守在临床护理1—4级残疾军人的第一线,用自己的默默奉献,为孤残休养员营造了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温馨之家的休养环境,被休养员亲切地称为“残疾军人的好闺女”。她先后获得“河北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河北省爱国拥军十大优秀人物”、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邢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栏目报道。
从事为特、一等残疾军人服务工作20余年,20年来她也曾经历过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喜欢到深深热爱上这份职业的心路历程。1994年,作为医院引进的首批护理专业大学毕业生,郝丽娟怀着无限的梦想,憧憬着身着整洁的白衣,穿梭在宽敞明亮的病房,用学到的理论技术为病人扎针输液。可是,到医院报到的第一天,她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到了:一排排简陋的瓦房,三三两两的残疾军人,医护人员有的扫地,有的推着沉重的水车、拎着水壶挨个病房送水。看到这些,她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晚上,她躺在床上,辗转翻侧,心里一片茫然,是去是留,不知所措。第二天,她极不情愿地跟着护士长去病房熟悉工作环境,只见有的护士在给残疾军人洗手、洗脸,有的在喂水喂饭,有的在处理大小便……看到这些她沮丧极了。难道学了三年高级护理专业就是要做这些像保姆一样琐碎的事吗?护士长仿佛看透了她的心思,耐心地对她讲,“小郝,这些残疾军人都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国防事业受伤致残的,是国家的功臣。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照顾好他们啊!建院几十年来几代护理人员都是这样做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护士长的话很有道理,但她仍然觉得有些委屈。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工作中,她慢慢了解到每一位残疾军人都有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他们中,有在朝鲜战场上用机枪打下敌人飞机的大功臣、特等残疾军人韩德荣;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英勇杀敌,不怕牺牲,多次立过战功的战斗英雄张辉庭;有平日生活节俭甚至苛刻,却为救助灾区慷慨解囊的特等残疾军人李英海;有摇车十几里地去自学无线电维修技术,学成后义务为周围群众服务的特等残疾军人张喜臣;有因保护军备物资被电击烧伤而高位截去了双下肢和左臂,仅存的右手且三个手指强直,却无论严寒酷暑坚持苦练书法的特等残疾军人张荣光; 有崇尚科学进步、关注医疗发展,第一个与红十字会签订了捐献眼角膜协议的特等残疾军人赵淑琴……过去在书本上和电视上看到的战斗英雄、模范人物就在眼前,他们身体残疾,但乐观向上;他们需要帮助,却去帮助别人,他们的精神是何等的高尚啊!她不禁为自己刚来时的想法感到脸红!
从那一刻起,她就下定了决心,虽然工作苦点、累点,但能为这些国家功臣们服务,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自那以后,在同学和熟人面前,她再也不觉得工作卑微、难以启齿,反而觉得光荣、觉得自豪。
特等残疾军人袁金谓,以前是名军医,残疾后失去了言语能力,四肢瘫痪,长年卧床,咀嚼能力非常差。每次给他喂饭,都要把饭菜搅在一起,一小勺一小勺地送入口中。由于没法与袁老进行语言交流,只能凭着经验,通过他的喉节和口腔变化来掌握喂饭速度,一顿饭下来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有的时候协调不好,或者遇有咳嗽,袁老便会把饭菜喷到她身上、脸上。有一次,袁老又喷饭了,他难为情地边摇头边吱吱唔唔的,不再张口。她笑着擦去喷出的饭菜,帮他重新戴好餐巾,说到:“没事,没事,别着急,咱们慢慢来。”见她没有计较,袁老的脸色也逐渐平静下来。有同事不解地问,“你天天这样做,不烦吗?”她笑着回答,“袁老是国家的功臣,再麻烦也不能嫌烦,这是咱的工作啊。”
残疾军人当中,最让人放心不下的是几名高位截瘫的重卧病人。他们都是颈部以下不能动,胸部以下完全没有知觉。为防止长期卧床产生褥疮,每隔2小时,护理员就要为他们翻一次身。由于他们无法做出任何配合动作,给他们翻身会非常吃力。每次,护理员都要跪在床上,用双臂托起腰胯,小心翼翼地把双腿调到合适的角度,背后放上靠垫,重新把导尿管顺好,接下来再对受压部位进行放松按摩。每次翻身,都难免会累得满头大汗,长此以往,郝丽娟和不少同事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值得骄傲的是,他们所照料的残疾军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褥疮。
工作中,她深刻认识到,要想为残疾军人服好务,仅靠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残疾军人需要经常扎针输液,为减少残疾军人的痛苦,做到“一针见血”,自己坚持每次扎完针后记笔记、认真向前辈们请教、查阅资料反复琢磨、在自己脚上练习等等,最终掌握了小血管穿刺技巧。后来,病区都采用这个方法扎针,再难找的血管也能一针成功。
高位截瘫残疾军人的排尿、排便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医院80%的残疾军人下肢瘫痪,要靠导尿管排尿,反复插导尿管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如果不插导尿管经常用小便器接就容易漏尿,引起局部皮肤溃损,产生褥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郝丽娟和同事一起研究,制成了用废饮料瓶和胶管连接的简易接尿器,经临床使用,简单方便,残疾军人非常满意。
重卧病人由于常年卧床,胃肠蠕动慢,排便周期长,往往一次要间隔两三天,甚至四五天,一次长达三四个小时,非常痛苦。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通常有三种方法,首先是用开塞露,其次是人工按揉小腹,还不行就直接用手抠。但是,有时这三种方法都试过了,还解决不了问题——原来是便结堵在了更深处,手抠都抠不到!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集体研究出了“双枪导尿管排便法”,就是通过把润滑剂涂抹在导尿管一端,塞入肛肠,再往另一端注入盐水形成水囊,靠着软管弯度巧劲一拉,就带出了便球。这个方法非常有效,解决了长期卧床残疾军人的排便难题。
临床上,护士长自己做到技术精、水平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具备提高整个团队服务水平的能力。为使病区全体护士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郝丽娟和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组织训练;为鼓励大家学习理论知识,自己带头参加了自学考试,在全病区第一个取得了护理专业本科文凭,并先后鼓励和帮助6名护士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
残疾军人不同于社会病员,从住进医院的那天起,他们生老病死便全部由医院承担,医院就是他们的家。大多数残疾军人年纪轻轻就伤残了,很多人没能成家,一辈子孤身一人。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亲属或家里没人来院看望的,休养员的情绪就会非常低落,严重的还会出现过激行为。因此每逢节假日,医护人员都高度紧张,自觉加大服务力度。有一年,郝丽娟的母亲做了大手术,弟弟几次打电话催她春节回家尽尽孝心。她考虑再三,决定安排好工作,回老家陪父母过个团圆年。腊月二十七那天,很多残疾军人的亲属都来医院了,而特等残疾军人郑玉辉的亲属却一直没来。肾功能衰竭的他,由于病痛的折磨加上对亲人的思念,竟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思虑再三,她最终决定留下来陪护郑大爷,不再回家过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经过她和同事们细心的呵护、严密的关注、耐心的劝解,郑大爷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此时想起年迈的父母在需要她的时候却不能陪在他们身边,内心除了愧疚更有说不出的难受。弟弟说她是铁石心肠,残疾军人却亲切地称她是好闺女……
对自己的女儿也心存愧疚。数不清多少次在夜间,硬着心肠把孩子独自一人丢在家里,在孩子生病时悄然离开。记得那是一个下大雪的深夜,5岁的女儿高烧39度,刚吃下退烧药,电话响了。孩子警觉地狠命抱紧了她,“妈妈,你不能走!”掰开女儿的小手,电话那头传来了急促的话语:“护士长,王勤病危!”“赶快抢救,我马上就到!”“妈妈!”一声呼喊让她止住了脚步。看着女儿通红发烫,充满委屈、沾满泪花的小脸,她心痛地不知所措。她一把拉住女儿的滚烫的小手,眼泪夺眶而出,“孩子啊,病区的王爷爷得了很重的病,妈妈必须得去救他呀!”懂事的女儿不再说话,无奈地松开了小手。那天夜里,虽然她和同事竭尽全力,但仍没能抢救成功。老人安祥地走了。他们小心细致为老人擦身、洗脸、梳头,穿上寿衣,做了儿女们该做的一切,让老人走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
每经历一次新挑战,都会实现一次新成长。2012年她被提拔为病区兼职党支部书记以后,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工作过程中,她渐渐体会到,做支部书记就要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敢负责、敢担当,说真话,办实事。
护士小张怀孕两个月突然出现早产征兆,家属强烈要求不让再值班,可工作不能耽误,她一边做安抚工作,一边承担起小张的值班任务,白天晚上连轴转,终于感动了家属,小张病情稳定后,主动要求参加正常排班;残疾军人牛贵收,因为初中毕业的闺女工作安排不了,整日又哭又喊,借酒装疯,吵着让医院给解决。为了给院领导减少工作麻烦,她上班时间耐心给他解释政策,空闲时间积极帮他打听招工信息,终于通过应聘为其闺女找到了工作。
郝丽娟代表了一个为残疾军人们默默奉献着的民政工作团队。他们中,有踏踏实实、从不抱屈喊怨,在护理岗位上干了一辈子的徐志江、武文英;有爱军拥军、与残疾军人牵手一生的李巧枝、姜忠艳;有精于医疗、认真负责,几十年从没提过转岗、换岗要求的潘灵敏、刘沛卿……为了残疾军人们的安心休养,“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已成为这个团队的接力传承。
正是这份光荣与责任,使她不断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她和她的同事们将牢记“对党尽责,对民尽心,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目标,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一位残疾军人的心坎上。
她说道:“做残疾军人的好闺女,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