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底村有家农民工俱乐部

18.09.2015  15:15

丰富业余生活 宣传国家政策

■本报记者 李红雨

9月17日,伴随着最后一抹夕阳西下,热闹了一天的栾城区楼底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归平静,街坊四邻们匆匆吃了晚饭就三五结伴热热闹闹地赶到村文化广场。因为,情系外来务工人员的文艺晚会马上要开始了,而参加表演的正是楼底村自己的农民工俱乐部的成员们。

外来人口多

村民自发组织俱乐部

据楼底村妇女主任石会莉介绍,楼底村由于距省会市区较近,很多在省会打工的外来人口都聚集在了这里。经统计,楼底村本村村民约为4500人左右,而外来务工人员则达到了8500人左右。

人多事杂,勤劳致富的村民们因找不到合适的精神追求,喝酒、打麻将一度成了人们消遣的方式。爱好文艺的楼底村村民李俊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善现状,他把本村和外来人口中喜爱文艺的村民们组织起来,于2011年末自费成立了农民工俱乐部。

2007年从赵县来石家庄冷冻厂打工的孙力华可以说是农民工俱乐部里的“台柱子”。原先爱好文艺的他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常常下班后用打麻将来打发时间,导致夫妻关系也不和睦,吵架是常有的事。

我知道了楼底农民工俱乐部之后,几次来考察,发现大部分成员都是外来打工者,而且他们每周一、四、六下午,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一起排练或者演出。慢慢地,大家的感情越来越好,感觉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孙力华说,看着俱乐部的成员们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令他非常激动,终于他也加入进来。打麻将的时间变成了用心排练,而妻子看到他的转变后也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聚焦外来务工人员

用文娱活动温暖异乡人

19时30分,距晚会开始还有十五分钟,忙碌了一下午的活动组织者李俊岐才刚腾出点时间吃一口晚饭,李俊岐说:“我们自编自导的文艺作品,除了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内心欢愉,还可以很好地和当前与外来人口相关的政策联合起来,我们通过快板、小品等艺术形式,把这些与打工者息息相关的政策,在欢笑声中传播出去。

咚咚锵咚锵”,19时45分,气势磅礴的击鼓声响彻楼底村上空,从第一声的鼓声开始,台下村民们的鼓掌声,叫好声就不绝于耳。来自安徽省阜阳市关营村的魏中存今年63岁,他外出打工已有20多年,多年来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城市。两年前他和同村村民关田一起来到栾城区楼底村做建筑工程。

听说今天有给俺们外来务工人员看的晚会,特别兴奋,下午早早收了工就赶过来看。”魏中存说,在外打工的这些年,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感到陌生、冷漠,在其它地方也从来没看过这种关爱外来人口的晚会,今天能看到专门为自己演的晚会感到非常温暖,对这个地方,慢慢有了家的感觉。

表演形式多样

用节目宣传国家惠民政策

自2004年楼底村开始实施流动育龄妇女免费普查政策后,使很多育龄的流动妇女免去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在外打拼。晚会中,小品《流动人口义务宣传站》就以招聘义务宣传员的有趣经历为契机,在表演“面试”环节时,通过问答的形式把与流动人口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流动育龄妇女免费普查的政策表达出来。

台下的观众看得聚精会神,当小品落幕后,不少观众热议纷纷:“原来我们也可以享受到卫生服务均等化,原来我家的孩子也可以在这上小学。”而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的藁城区梅花镇南刘村的李素丽也不禁感叹:“多亏了这些政策,我的孩子才能正常入学,我也不用老是藁城栾城两地来回跑了。

李素丽今年44岁,在楼底村做粮油生意已有15年。15年前每次妇女普查时都要回老家,来回折腾不说,生意也得暂时关门,非常受影响。“现在好了,普查结果全国联网,在楼底村当地就可以做检查,我们外来人口的子女还和本地子女享受一样的入学待遇。”李素丽说,如今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当地读高中,一个读初中。

21时30分,在台下观众意犹未尽的回味中,晚会落下帷幕。对于以后的发展,李俊岐也表示:“以后会继续举办更多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这里就是家。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