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观
□陈春生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方面和环节,关系错综交织,利益主体多样。而坚持系统思维和运用系统方法,无疑是推进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最佳选择和有效手段。正如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实际上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选择。
重视要素作用——树立改革动力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它意味着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要素作用、激发各要素活力,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释放全部积极力量,汇聚起强大正能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按照系统论观点,要素是系统的基本组成,也是构成系统联系的基础和载体。任何系统都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要素,一切要素只要是在系统中就都有用,这些要素尽管有着自身地位、性质和作用大小的区别,但对于它所构成的系统而言却都是有用的;而要素在系统中又可分布为空间和时间层次,即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子系统,一个复杂系统都是由众多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层构成的。因此,把握要素和层次,既是运用系统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决条件,它反映了改革的动力观。改革的质量和成效,首先取决于对要素和层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明确各要素在改革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分析改革系统中各要素的构成和分布。不仅要考量每一要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和可能引起的改革系统的整体变化,而且要考察各要素在改革系统整体联系中所发挥作用的变化和转换。特别是对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庞大复杂的改革系统来说,由于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改革系统的整体变化;忽视了哪一个要素,或者忽视了哪一个领域和环节的改革,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通过系统设计,充分发挥每一要素的作用,使各改革领域和环节共同作用,使各项改革内容和举措协同发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还要看到不同要素在不同时空层次上的特殊作用,具体分析各种要素在改革过程中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的大小。通过分析和运筹,充分开发每一要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加强党的建设中的潜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货畅其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改革要素在不同领域、层次和阶段上的系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