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0月例行发布会材料三: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
2012年2月以来,我市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导,按照“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财政保障可持续”的要求,以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三个回归”为要求,建机制、堵浪费、调结构、增效益,努力实现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的目标,全面推进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在分配机制、补偿机制、考评机制、药品采购、医院管理、基金管理等“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群众看病负担有所减轻。2013年次均出院费用4692元,比2011年的5020元减少328元,下降7%,其中城乡居民人均住院自付费用2013年1560元,比2011年的2193元减少633元,下降28.9%。
二是医院的实际收入大幅提升。2011年改革之前,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即实际收入(包括检查化验、诊察护理床位、手术治疗,不含药品收入和卫生材料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39%左右,而改革后提高到62%左右。2013年实际收入(扣除药品、耗材收入)为12.40亿元,比2011年净增加5.65亿元,增长83.7%。
三是医保统筹基金扭亏为盈。全市40.68万人的职工医保基金统筹部分从2011年亏损20835万元到2013年结余7517.08万元。根据《2013年福建省卫生计生工作统计信息数据》通报显示,我市县及县以上公立医院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和每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为全省最低,分别为全省平均费用的73.85%、66.20%。我们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措施:
一、推动“医药、医疗、医保”联动改革
一是在医药领域方面,针对药价虚高问题,实行药品限价采购、改革药品配送和结算办法、备案采购、价格调节机制、重点药品监控、惩治药品耗材回扣、试行“进口”药品限价结算制度、建立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院长负责制等“八项改革”,切断药商与医院之间的联系,规范药品采购和配送行为。二是在医疗领域方面,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生(技师、临床药师)年薪制、工资总额控制制度、控制“大处方”、监控医疗行为,优化医疗资源整合,建立便民门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病人和家属巡访制度,开展择日住院试点,规范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等“十二项改革”,促进医院回归公益性,医生回归到治病的角色,药品回归到治病功能。三是在医保领域方面,组建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实行“三保”基金市级统筹、城乡医保统一;实行区域一体化报销结算制度、级差报销比率政策、门诊统筹报销制度、单病种付费改革、中药饮片免费使用;建立医院周转金制度;试行住院医疗费用结余奖励、超支不补的结算办法等“九项改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医改领导体制。调整政府领导分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医院落实、社会监督”的改革环境。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办医体制。明确政府的办医责任,明确政府投入的范围和边界。三是建立健全医院主体地位的改革机制。抓住院长角色转换这个“牛鼻子”,实行院长年薪制,赋予医院进人用人权、自主分配权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医院医改主体地位的作用。四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政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公立医院院长考评体系(由原来的5大类34项,今年调整为6大类40项),从医院服务评价、办医方向、平安建设、医院管理、医院发展等方面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引导和保证医院坚持正确的办医方向。
三、推动便民惠民政策落实
一是坚决把药品费用降下来。遏制“大处方”,严控化验检查,切实解决老百姓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问题。县级住院次均药费降到1140元,基层医疗机构次均药费313元。二是不断提高基金报销比例。如城乡居民医保的实际就医费用报销比率,从2011年的46%提高到2013年的60%。三是改善就医环境。如通过建立周转金制度,我市群众只要预交500-1000元就可住院治疗,并将全市作为一个诊疗区域,可在全市范围内择近择优治病;通过开设便民门诊,方便慢病患者就医取药;通过门诊统筹改革,遏制“挂床”住院并减轻百姓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