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玲:“未成年人吸毒超成人”警示强化禁毒教育

24.06.2014  19:23

    近日,北京朝阳法院少年庭对该院近7年来审理的未成年涉毒案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近两年来,酒吧、QQ、手机陌陌、微信等成为未成年人接触毒品的主要途径。KTV、酒吧服务员以及平面模特成为未成年人涉毒犯罪的高危人群。朝阳法院7年共审结未成年涉毒案件24起,涉及未成年被告人25人。未成年人吸毒已经超过成年人。(6月23日《北京晨报》)

    毒品的危害显而易见:人一旦染上毒瘾,很难戒掉;也容易让人变得消极,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毒品让不少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毒品已经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世界性公害。吸食毒品的种类从传统毒品向K粉、麻果等新型毒品转变,给禁毒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成年人因为心理素质不成熟,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比较低,抱着好奇、追求刺激的心理去以身试毒,结果成了毒品受害者。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有“精神依赖”,对人体的毒害更加隐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吸毒一旦上瘾,将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吸食者中枢神经受损,精神异常。未成年人吸毒数量超过成年人,KTV、酒吧服务员以及平面模特成为未成年人涉毒犯罪的高危人群,有的未成年人甚至走上贩毒的道路,无疑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在国际禁毒日之际,许多地方都组织了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都参与到禁毒行列中来,这对于营造禁毒氛围,唤回失落的灵魂,确实很有必要。但是“毒患猛于虎”,禁毒宣传活动不能拘泥于禁毒日这段时间,而应该制度化、常态化,形式多样化。对此,学校应该主动承担禁毒教育责任。

    吸毒人员低龄化问题相当严重。有报道说,目前我国最小的吸毒人员只有8岁,吸毒人员平均年龄也只有20岁。一些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一种时髦,吸食少量新毒品不会染上毒瘾。结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奇、无知、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还有经济利益的诱惑是吸毒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毒品在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禁毒教育迫在眉睫。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学校教育缺位,或者说教育者本身对毒品严重危害的问题都没有厘清,没有引起重视,又怎能让孩子深刻认识毒品的严重毒害呢?

    何况,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好奇心强,就很容易为毒品所吸引、俘虏。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毒品的危害,真正远离毒品,教育者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把毒品的危害原原本本告诉他们,帮他们增强远离毒品的心理防护能力。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与留守儿童要倾注更多关爱。

    禁毒事关重大,而破解吸毒低龄化的问题是禁毒的重要环节。加强禁毒教育,对孩子正确引导,提高孩子对毒品的认识能力,也会增强他们对毒品的“免疫力”。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重视禁毒宣传教育,才能筑牢未成年人禁毒教育的防线。真正做到“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此外,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毒人员增加、毒品犯罪无孔不入,也给了孩子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除了禁毒宣传以外,相关部门要花大气力打击毒品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创建“无毒社区”,让未成年人在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