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不残缺

02.12.2014  13:06

11月30日晚,在海南省海口市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恒爱艺术团的特殊演员们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节目,聋哑演员曼妙的舞姿、肢残歌手动听的歌声、无臂书法家的“口书”,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现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周厚国、陈绍勤和郭志华三人相携回到住处,右腿残疾的郭志华是另外两个人的眼睛,他负责领路,将双眼失明的周厚国和陈绍勤安全地送回了房间。

周厚国:“尽管我眼中的世界没有光明和色彩,我还是愿为它留下向往光明的歌声

熄灭所有的灯,让我们都一样。坐在黑暗之中,让我为你歌唱。对你可能是一种浪漫,对我只能是一种习惯……”电话的那头,周厚国哼唱着自己最喜欢,也是最拿手的一首歌。这首歌名叫《熄灭所有的灯》,是一首原创歌曲,描写的正是盲人的内心世界。

周厚国是艺术团的歌手兼主持人,在没有色彩的世界里,他一直用歌声寻觅人生的支撑。

1954年,周厚国出生在一户农家,他的到来给家人带来了欢乐和希望。然而,一岁时,周厚国的眼睛失去了光明。父亲不甘心儿子就这样在黑暗中度过一生,便带着他奔走于全国各大城市的眼科医院求治,但儿子的视力始终没有好转。

眼睛看不见,心却没有迷失。从小,父母便教育周厚国要坚强、自信、乐观。没有玩伴儿,他就迷上了收音机,常常到邻居家听收音机。周厚国最爱听的是歌曲,他的耳力极佳,模仿力极强,一首歌只要听几遍,就能唱出来。

父母一直希望儿子能学一门手艺,将来可以“有碗饭吃”,所以周厚国开始到长春科技学校读书。他寄宿在学校,视力残疾的自卑转化成刻苦学习的自强,他成为学校里最用功的学生之一。课余,周厚国最大的兴趣还是捧着小收音机听歌曲。从充满情感的歌声中,他感受到了无法看到的世界。从喜欢听,到放声唱,再到加入学校艺术团,唱歌给了周厚国自信和快乐。

音乐天赋加后天的努力,周厚国成了学校小有名气的“巨星”,但他并没有自满,一直在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唱功。因为他知道,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仅凭自己“小打小闹”难有什么大作为。

毕业后,周厚国开始加入专业的艺术团,他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1994年,他加入了石家庄燕赵艺术团,很快就成为团里的骨干。

在艺术团,周厚国结交了很多自强乐观的残疾朋友,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爱情。“我爱人叫谭文,曾经也是艺术团的歌手。我们的婚礼是在艺术团里举办的,得到了全团同事的祝福。”周厚国话语里洋溢着幸福。

1996年,石家庄燕赵艺术团改名为石家庄恒爱艺术团,成为了一个集音乐、舞蹈、杂技、器乐演奏等于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文艺表演团体。艺术团每年三百多场的巡演任务,让周厚国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多地。每一次演出,他充满阳光和对生活向往的歌声总能让台下观众动容。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歌词,周厚国唱得坚实有力。他说,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其实他们拥有很多,幸福之路在哪里?用阳光、积极的心态看待,路就在脚下。

尽管我眼中的世界没有光明和色彩,我还是愿为它留下向往光明的歌声。”周厚国说,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向往,“我会一直唱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幸福,拥抱阳光”。

陈绍勤:“火柴盒将我带出黑暗和无助,带我走进五彩的幸福生活

47岁的陈绍勤是艺术团的“王牌”演员之一,他的绝活是用火柴盒制成的独创乐器吹奏乐曲。他从小就没见过光亮,不知道蓝色有多么清澈,红色有多么鲜艳,但他却用手中普普通通的火柴片夹着火柴杆吹奏出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5岁那年,陈绍勤的父亲花了几十元钱给他买了个收音机,正是这个小小的收音机,在陈绍勤与音乐之间牵起了红线,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这黑匣子里出来的歌曲度过的。我眼睛虽然不好使,但丝毫不影响我对音乐的触觉,一首新歌,我听上两三遍几乎就能唱了。”陈绍勤说。

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他的心房里植下了根。于是,邻居朋友经常能看到一个瘦弱的男孩,捧着收音机从早听到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小小收音机成了他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

除了听收音机,他也学会了做很多家务。一次,他帮着母亲烧火,无意间将用完的火柴盒撕下了一片,夹上一个火柴杆,放在嘴边用力一吹,竟然发出了声音。“云南有一些民乐都是用树叶来演奏的,我就想能不能用火柴盒来演奏乐曲。”陈绍勤说,用火柴盒吹奏乐曲可没有看起来那样简单,他一开始时怎么也吹不出声音。不服输的他硬着头皮坚持练习,一年、两年……五年过去了,他吹响了火柴盒。

开始时声音特别刺耳,跟噪音似的。我一练习,家人就会掩上耳朵,叫我停下来。为了不影响家人,我就晚上钻进被窝里练习。”陈绍勤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找到了七个基本音符,最终吹出了曲调。

12岁那年,在县城的集市上,陈绍勤第一次登台表演,火柴盒吹奏乐曲的绝活一亮相,不仅收获了无数掌声,更多的是感动。

陈绍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小到社区消夏晚会,大到赴港澳演出,他一直坚定地往前走。2002年,作为唯一的残疾人,他参加了第三届中华民间绝技大赛,火柴盒演奏斩获了金奖。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苗岭的早晨》、《我心永恒》等,这些都是陈绍勤的拿手曲目,每次都给现场观众带去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听觉盛宴。

火柴盒将我带出黑暗和无助,带我走进五彩的幸福生活。”陈绍勤说,艺术之路还很宽广,他会一直奋进。

郭志华:“我只有一条腿,但我能跳出坚强和自信,跳出不一样的人生

只凭一条腿,就能跳出这么好的舞蹈,让人心酸又震撼。”曾经看过艺术团演出的高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台上的几分钟,他在台下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高先生说的是艺术团的舞蹈演员郭志华和他的搭档,失去左腿的他,坚强地用独腿舞动着,与命运搏击。

郭志华的代表作品是独腿舞蹈《鹰之翼》,他和同样是肢残的搭档一起,用残缺的肢体演绎着如鹰般的坚强,他们抛开拐杖,时而匍匐前进,时而痛苦迷茫,时而激情飞扬,用蹦跳和展开双臂的动作展现了雄鹰搏击长空的壮美。动作看似简单,却是正常人都难以驾驭的。

我是半路出家的,销售员、服务员、业务员等,我都干过。加入艺术团,我才算真正找到了家。” 郭志华说。

11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卷走了郭志华的左腿。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让自己更加坚强。“我一直很喜欢舞蹈,这是我从小的梦想,所以看到艺术团的招聘信息后,我就报了名。”郭志华说,接到面试电话时,他几乎激动得说不出话。

通过面试后,郭志华成了艺术团的一员。因为是半路出家,所以他必须从基本功开始学习。上午7点钟到练功房,晚上10点钟离开,半个月的疯狂练习后,他掌握了基本功。

接下来就是练习舞蹈动作。为了一个动作,郭志华要反复练几百遍。白天练,晚上练,排练场上练,宿舍里练。腿磕青了,手碰破了,嘴起泡了,人变瘦了……他仍然练,一丝不苟,严格要求。靠着坚强的毅力,郭志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超越了极限,舞台上的他沉浸在表演的自由世界里,那样潇洒,那样灵活,踏着轻快的旋律,轻松得就像在自家的田间,一半在干活,一半在玩耍。“我只有一条腿,也可以活得很开心。我只有一条腿,但我能跳出坚强和自信,跳出不一样的人生。”郭志华骄傲地说。

我们的演员虽然有或这样或那样的残缺,但是他们用残缺的躯体诠释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是艺术团的领队尤顺立常说的一句话。确实,站在台上的每一个残疾人演员,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美丽的音乐、舞蹈,为或盲、或聋、或哑的他们增添了明亮的眼睛、天籁般的嗓音和懂得节奏的双脚。有了艺术,他们原本残缺的翅膀不再沉重,自由地飞翔在人生的舞台上。

(本版图片均由本人提供)

相关链接

石家庄恒爱艺术团成立于1996年,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艺术精英56位,其中不少演员还出访过多个国家或地区。艺术团每年演出三百场左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多次参加各类大型演出及各省市的残运会开幕式的演出。

2004年,艺术团荣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演出团体”称号;2005年,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服务百姓服务基层文化先进演出团体”奖;2006年,入围中国文化报“全国百家优秀演出团体”;2007年,入围文化部“中国文化年鉴”;2008年,被全国政协、文化部、全国工商联授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和谐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被石家庄市文化局授予“石家庄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被河北省文化厅授予“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是一群身体不健全的人,他们凭借后天的努力,在艺术上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优秀的表演成为他们生存的一项技能;他们虽然残疾,却绝不是生活的弱者,每次登台演出,都会赢得观众最高的褒奖;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对命运不平的抱怨,而是坚强和乐观的笑容。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李莉雅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