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营造标准化新生态

31.07.2018  18:00

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营造标准化新生态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孙文龙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时期,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其较强的融合性,突破了领域的限制,推动了制造资源的高效配置、产品的迭代更新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标准一直以来都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以标准引领融合发展,有助于带动融合技术攻关,促进融合应用推广,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质量。

一、深刻认识标准化对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部标准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科学、技术和实践活动不断探索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进,各类技术的融合渗透带来了新的应用和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已从最初的“度量衡”功能逐步向跨领域、跨区域的“跨界”方向发展。

标准构建融合发展的“通用语言”。融合发展涉及多专业领域、多参与角色、多产业链环节,需要在统一的沟通基础上,促进协同发展。通过术语定义、参考架构等标准,可以帮助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开发实现和测试验证等提供一致的交流语言和协同发展的框架。美国和德国以参考架构为纽带,开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架构对接和互操作,联合培育和抢占全球市场。只有获得业界一致认可的标准的支持,新概念和新技术才有可能得以真正实施。

标准促进融合技术的固化和推广。融合发展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整合创新,在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概念和技术流派,如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通过标准可以将不同概念下的典型应用成果进行提炼固化,成熟先行,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如数字孪生技术在协同设计、设备远程运维等场景中的实践,可以总结提炼出数字孪生应用的核心要素和发展规律,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标准和解决方案。

标准带动融合体系完善。融合发展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等全价值链,涵盖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多方产业主体,是一个整体协调、多方参与的过程。通过标准规划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蓝图,建立产业、技术、标准和谐共生的关系,以标准带动产业和技术发展,以产业促进标准和技术研究。德国在《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中将标准化作为首个优先行动领域,并协同开展CPS等技术研究、培训和监管等一系列工作,系统推进工业4.0。

二、融合发展背景下标准化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旋律,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开始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我国也通过新《标准化法》和《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提出了新时代下标准化工作要求。融合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既要满足市场应用的需求,又要适应标准化发展的规律。

(一)从标准内容来看,亟须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破解“融合”难题

传统软件、网络通信、自动化装备以及工业自动化系统等领域的标准是通过对单项领域的技术要素进行规范,解决单项技术的实现问题,但跨领域间的标准相对独立、边界模糊。而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各方对异构协议兼容、互操作和可移植性、数字孪生和算法模型等融合技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等管理要求,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远程运维等融合应用的标准化需求日益旺盛,现有标准体系还未形成合力,无法满足市场应用需求。

(二)从标准应用来看,亟须以“应用”驱动转变标准服务模式

一个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标准应用所带来的价值,标准应用得好不好,一方面看标准质量,另一方面也在于标准服务的方式。融合性标准在推向市场应用时,一是面临着如何将标准化成果快速转化的时间周期问题;二是如何提升标准易用性、增加用户黏性的问题,能将标准推广从单一的宣讲式转变为便捷的工具式;三是如何创新应用方式的问题,能从标准符合性咨询扩展到应用解决方案培育。德国工业4.0平台就通过开发实施工具箱以及知识库等,将标准的应用推广变得更易操作、可维护、可复用。

(三)从标准制定过程来看,亟须提升研制效率和质量

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速度将会倍数增长,这就对融合性标准的研制周期及标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概念推出后,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协同出台架构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来指导平台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标准的研制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一是要提升标准研制主体之间、标准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二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保障标准过程和质量管理的效率;三是要有效利用已有的标准知识与成果,加快标准制定的速度。

三、下一步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

在融合发展与标准化改革交汇的历史时期,以融合标准引领与支撑产业、技术发展,着力于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增加融合标准供给、营造标准应用生态,以推进融合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

(一)以完善标准化合作机制,提升融合标准协调效率。建立高效的融合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以标准管理服务平台为支撑,为标准管理方、标准制定方、标准应用方和标准服务方提供信息交换与知识共享的平台,提升沟通的效率。加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0)、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标准化组织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以现有的标准化成果为基础,开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标准研究,减少融合发展下跨领域标准间的交叉重复。

(二)以构建两级新型标准体系,增加融合标准供给。以融合发展为着力点,识别标准化需求,围绕基础共性、核心技术和行业应用等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制定和市场自主制定的两级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侧重于保基本,主导制定标准体系、术语定义、参考架构和安全等通用性强、基础支撑作用明显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市场侧重于提高竞争力,自主制定行业应用、亟待解决的技术、模式创新等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和企业标准。

(三)以知识工程和试验验证,加强标准研制质量。开展标准化的知识工程研究,对标准研制基础技术、知识以及质量要求等进行解耦,实现标准内容的组件化,提升标准研制的效率。建设标准试验验证环境,开发关键标准试验验证方法和工具,开展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完整性验证。建设标准管理服务平台,对标准需求识别、制修订过程管理、试验验证、应用支撑保障与跟踪评价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标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能力。

(四)以标准服务模式创新,营造标准应用环境。系统构建标准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的标准化服务机构和人才、一批标准应用示范企业;研发标准实施工具箱和指南,开展培训、咨询和测评活动;建设标准测试床,培育标准应用解决方案和知识库等;建立标准研制和应用双向迭代、互促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培育标准应用生态。

(五)以对标交流,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充分利用中美、中德等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与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对标机制。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国内的接口机构,组织开展融合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支持重点企业主导或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全面提升我国在融合标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