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让荒山石漠披绿装 ——记郝景香和他的“郝式造林法”专业造林队

08.07.2017  17:01

  □记者  郭飞  齐彦红  刘杨

  今年68岁的郝景香是邢台县冀家村乡东庄村人,也是邢台县西黄村镇政府退休职工。他退而不休,痴情山场,钟爱绿化,勇于担当,所发明的“郝式造林法”成功破解了浅山丘陵生态脆弱区绿化难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郝景香先后荣获林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基层林业技术协助员、太行山绿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河北省绿化奖章,2015年获全国绿化奖章。

  退而不休爱造林

  郝景香14岁就参加了村里的造林队,参加工作后先后到过3个乡镇,但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造林”这个岗位,可以说和林业打了一辈子交道。

  2009年,郝景香退休了,儿女希望他能到城里生活,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同事们也说,老郝干起活来就像头牛,这下卸了套,该歇歇了。

  退休后的郝景香到石家庄给女儿看孩子,但他是怀里抱着外孙,心里却还想着种树。当听到邢台县在对浅山丘陵区荒山绿化实行工程招标、专业队造林的消息后,他感觉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回到邢台,成立了邢台县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造林队。

  所以叫做真正意义的专业造林队,一是指队长专业。作为队长的郝景香以林为业,业有所长;二是队员专业。队员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具有丰富植树经验的;三是设备专业。从打坑机械、自制洋镐、水罐车、机泵管带到运输索道,造林设备样样俱全。一旦工程确定,就能立即在山上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执着攻关克难题

  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在浅山丘陵区造林“干的是人,靠的是天”,一年有四季,主要在雨季。由于立地条件差,加上气候干旱,常常造成年年植树不见林。郝景香偏不信这个邪,他想把一季造林变为四季栽树,把当年成活变为永久保存。“干旱少雨何所惧,土少石多要见绿!

  浅山丘陵干旱区绿化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这种区域土薄、水少,要解决谈何容易。为了学习外地经验,郝景香赴长治、下泰安、奔昔阳。他不停地看,不停地问。他还从左权县“”回一块石棉瓦育林板,认真端详,仔细研究。

  为了解决保墒问题,他从唐山购买了化学保湿剂,由于成本太高无法实用;他从沧州买回6000个汽车专用玻璃水瓶,滴水保墒,由于工序繁杂又失败了。

  但他没有气馁,面对下雨水走、雨后即旱的实际,他常常凌晨三四点钟就到了山上,一个人苦思冥想,何不把自己在董家沟的压水、西黄村的覆膜、黄旮旯的套袋等造林保墒技术和外地的一些做法结合起来?他在南岗西又开始了新的试验,把容器苗套塑料袋保墒、埋玉米轴保墒、盖石板片保墒和靠育林板技术结合在一起,反复试验,不断改良。

  有志者事竟成。他的“郝式造林法”终于获得成功。经过2014年、2015年大旱的考验,用“郝式造林法”栽植的邢汾高速两侧1万亩生态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省林业厅造林专家总结道:“郝式造林法”固土、积水、保墒、防火,成活率高,有极大的推广实用价值。

  人性管理赢口碑

  郝景香经常说:“拿不到工资,农民工不干;栽不成树,林业局不干;亏了钱,老婆不干。”在当前造林项目资金少、要求严、造林成本高的现实条件下,做到“栽得成、不亏本、队伍稳”,郝景香在管理上有其独到之处。

  对队伍的管理。他突出三个字。一是“”。实行军事化管理,吃住在工地,统一就餐,统一上班,天刚亮就上工,晚上有星星了才收工,对事不对人,不分亲疏,奖罚分明,对不遵守规定的坚决予以辞退。二是“”。为使工人能够吃得饱、睡得好、有劲干,他高薪聘用厨师,每天饭菜不重样;为了解除工人的后顾之忧,给大家缴纳了工伤保险;为减轻劳动强度,能用机械就不用人工,决不吝啬。三是“”。每月5日发工资,他从不拖欠。他常说:“再难也不能拖欠大家的工资。”几十人甚至上百号人的队伍能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诚信使然。

  对质量的管理。他突出抓好四个关口。一是苗木关。必须随用随起,随起随运,沙土假植,蘸浆上山。二是整地关。水平测量,均匀株行,无土客土,深浅有章。三是栽植关。套袋压轴(玉米轴),雨(季)前雨(季)后,盖石靠板,保水保墒。四是管护关。造管结合,禁牧防火,冬病夏治,巩固成果。

  对成本的管理。他坚持“三化”。一是工人熟练化。所有用工人员上岗前都进行技能培训,掌握技术操作要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减少成本。二是支出精细化。老郝经常说,由于资金少,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该花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花的一分不能出。三是验收标准化。对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对质量不合格的不予验收。

  由于“郝式造林法”的成功,周边村民对“郝式造林法”由嘲笑怀疑到认可信服。太子井乡政府把全乡的造林任务全部委托给郝景香造林专业队。现在,郝景香造林队每天都有200余名造林队员奋战在各个造林现场,成为邢台县造林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