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魏则西之死”发问生命归程照护?

05.05.2016  09:35

  “魏则西事件”就像一根导火索,引燃了针对虚假医疗广告以及医疗监管乏力的舆情之火。一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之所以能掀起舆情的大浪潮,还在于这种人走财空的个人悲剧在社会层面的投射:每个人都会有面对疾病和死亡的那一天,彼时彼刻,何处安放我们的身心?

  面对年仅21岁的青春韶华,即便正规医疗途径宣告“已无治疗价值”,患者家人也难以理性地选择放弃。在他们看来,即使倾家荡产,即便是一些常人听来就不靠谱的疗法,也是可以抓在手里的一根救命稻草。然而,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

  于是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镜头:患者家属一再央求医生想办法延续晚期绝症患者的生命,而当患者死亡、家财耗尽后,家属在悲痛之余,总是难免愤恨、不平。在患方是无望地掏空家底、受尽折磨,在医方则是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退费赔偿。该如何避免这样的“双输”?当前社会环境下,让医院或患者任何一方单独承担这样的压力是不应该的,仅由医患两方承担这种压力也是无法承受的。

  所谓病急乱投医,我们难以苛求患者和家属冷静、理性地面对绝症。即使他们对疾病已有近乎专业的了解,也无法抑制求生本能,在鱼龙混杂的医疗信息中做出真正理性的选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社会层面上,让人们尽可能平静地接受晚期绝症必将走向死亡这个事实;如何在医疗无力回天时,正确地面对这门学科发展的局限性。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更重要的,是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保障措施,让人在生命归程也能得到帮助。几年前,一名上海教师给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写公开信,讲述其父在临终前屡遭拒绝治疗的遭遇。俞正声回信表示,要在癌症晚期患者关怀上争取制度有所前进,构建制度是根本保障。“魏则西事件”的意义,也在于或可推动国家在发展临终关怀的基础上,规划和建立一整套晚期病患照护制度,给予弱势者温暖和安全。

  晚期癌症患者人财两空的悲剧,也许每天都在发生。而个案演变成为公共事件,常常源于个人际遇有着不特定多数人的影子,给了公众深深的代入感:谁知道我们会不会是下一个“他”?在严肃问责、严格监管之余,社会各方也许都应该思考一下,怎样去护卫生命最后一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大临终关怀病床的供给,让这部分患者得到合适的治疗和照护。积极推行家庭医生制度,让患者即便是不治回家,也不会饱受折磨。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扭转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消除医患之间的利益纠葛,改善医疗质量和医疗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和家属在面对绝症时,不再无助、恐慌,可以较为体面、平静地度过余下的日子。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