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穿越时光之美 河北古村落——邢台王硇村
导语:它们是即将消失的美景,它们是不可遗忘的名单。河北省邢台市的王硇村,位于沙河市西部丘陵山区的上申庄村,是一个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下面让我们来感受穿越时光的美,细细体味一番王硇(náo)村的魅力吧。
资料图。王硇村古石楼建筑始于明代
走进太行山东麓的王硇村,一座座层次分明、坚如堡垒的古石楼建筑令人感到震撼。据王硇村支书王现增介绍,王硇的古石楼建筑最早始于明代,现存建筑中清代、民国居多,现有完好的古院落130余处。墙体皆由就地取材的禇红色丹霞岩石垒筑,家家墙体相依,院院暗道相通,房舍青瓦罩顶,临街石楼顶上建有雕楼并留瞭望孔,街巷相交处皆为古代攻防设施。据悉,王硇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先祖王德才因皇纲遭劫,避难居此立村。
曾为沙河县抗日政府所在地
赋予了其浓厚的革命色彩:抗日战争时期,它曾是沙河县抗日政府所在地,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德生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村里至今还保存有抗日县政府、抗日独立营、抗日高小等旧址。村内人家的门楼上还保存有邓小平、刘伯承题写的牌匾。足见其革命色彩之浓厚。
石楼群依山就势布局紧凑
王硇村以清一色的石屋石楼建筑群显现其特色。其建筑风格属于南北融合型的。石楼群依山就势,布局紧凑,家族式大院落分区明确,建筑造型各异,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大气,也有南方建筑的小巧精致。四合院通常为“五裹三”、“七裹五”,街门下有门当,上有户对,院落地处三岔路口的必有碉楼,简陋的家院也有石墙照壁。村里有历时12年建成的高达18米的最高石楼,也有简陋狭小的石屋。院落有方方正正的,也有依地形而建的圆角形的。高低错落有致,石台阶联通四方。家家石板铺地,户户砖雕门楼。建筑内部大量使用木材,门窗宽大、院落狭小。王硇村石楼群石墙瓦顶特色十分鲜明,房屋多使用青瓦盖顶,少见石板屋顶,许多门窗有精美的雕花装饰,显示出南方民宅特有的精致秀气。
“拐弯抹角”的来历
资料图。王硇村家家都会种苹果树,寓意平平安安,村里的每个拐角处都会有一座石碾,村民叫它“青龙”,有着看守街口镇邪的功能。走在村子曲里拐弯的胡同内,欣赏着这些年代久远的石头房子,你会深切的感受到那些蕴含在古建中的文化和智慧。
斜巷中的这排石头民居共有5座,每座石楼都有门和紧挨的院落相通。这5座石楼全都斜错而建,面向东南的方向统一露出缺角,5座石楼露出缺角的角度、内门位置、高度以及宽度都非常相近。这就是俗话里说的“有钱难买东南缺”,也就是把好的风水留给乡邻。“拐弯抹角”的来历又让我对王硇村人的聪明才智刮目相看:为了让驮着货物的驴子在村中曲折的小巷穿行而不易受伤,他们特意把石楼的墙角拐弯处打磨成半圆型,也由此有了“拐弯抹角”的说法。
排除万难 建设美丽家园
在对古石楼的保护上,王现增遇到的挑战更大: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人心的问题。改革开放前,乡亲们建不起新房,有的石楼院居住着三四代人;改革开放后,手中积攒下钱了,娶媳妇总得住间新房吧?这时,村委会如果不给农户规划宅基地,他们就得在原石楼院中翻建新房。可王硇村四面是山,可供建房的新地皮不多,怎么办?王现增说,“为保护和利用古石楼资源,当然不能同意拆掉古石楼另建新房。”面对责难和非议,王现增没有退缩。他说:“如果不坚持,用不了几年,家乡古石楼就会变成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水泥盒子。保护不好传统村落,村子留不住人,王硇村就会变成空壳村,生态环境会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将古村保护好了,不仅能挽留住青山绿水,还会给乡亲们带来创业致富的机遇。我岂能被眼前困难吓倒!”
同心协力 追梦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的王硇村正在致力于发展中华古村落旅游事业,村里有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有六七家商店饭馆,街道平整,村容整洁,村民忠厚朴实,热情周到。村南920米高的红枫山上新建有高档宾馆和连片的庙宇,村外的山坡上缀满梯田,果木遍野,山水相依,风景俨然。真就是一颗藏在太行山里的璀璨明珠。
小贴士:
地址: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
自驾车从邢台市区出发,到沙河市,再到王硇村。
公交可从邢台站下车后坐101路公交车到沙河,再坐沙河—温家园的公交车,或搭摩托前往。
(据河北日报、经济日报、多彩贵州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