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这里的故事流淌成河(图)
在耿村小学,孩子们盼望着每周的故事课。
故事一条街上的壁画,也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一说到民间故事,许多人就会想起童年时依偎在奶奶身旁,听她讲:“从前呀……”一段段美丽的传说令人神往。可是许多人却不知道,近在我们身旁的藁城耿村有着“中国故事第一村”的美誉,那里土生土长的民间故事家讲述的故事如河水般流淌,成为一个“民间奇观”。耿村民间故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耿村也因此而享誉世界。
石家庄日报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魏宝/文 张晓峰/图
位于石家庄市东南45公里的耿村,隶属于藁城区常安镇。村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面“中国故事第一村”几个字立刻让这个不起眼的平原小村变得与众不同。
耿村有“故事家”(能讲50个以上故事的村民)100多人,会讲故事的200多人,他们可以讲述4000多个故事,因此耿村也被称为“故事窝”、“笑话村”,被专家誉为“华北平原民间艺术一枝花”。
悠久历史造就“故事村”
据藁城地名志记载,在战国时期,耿村是中山国属地。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再辰在这里同元军激战,战败自刎后被封王并葬于此。朝廷于是派藁城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了村落。村子最初叫作“看坟庄”,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十分不雅,遂改称“耿村”,以靳姓居多。
自古以来,耿村就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所以这里的一、六日集市一直十分繁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各方客商。各地的敬佛团还来跳担经舞、打扇鼓,许多民俗节目也都来沿街表演,唱大戏、说书更是不可缺少。村内外曾有耿王墓大仙堂、自落寺、真武庙等十座大小寺庙,它们虽然已被历史湮没,但四月四庙会至今仍十分兴隆。据考证,上世纪四十年代,村中仅有400余人,却有大小店铺、作坊100余座,庙会期间的临时摊点更是不可胜数,于是耿村便有了“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之美誉。
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不仅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也将他们听到的故事、歌谣留在这里。而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等,也将天南地北的故事、传说带了回来。久而久之,耿村不但成为一个商品的集散地,同时也集纳了众多的民间文学。所以,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村落的两大古风。
据专家考证,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多年的流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