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井陉 决不让一个同胞受苦
矿区洗煤协会自发组建200人的救援队 全力参与家园重建
■矿区洗煤协会组织工人在梨岩村清理果园。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兵 通讯员 杜晓慧
7·19特大暴雨灾害过后,矿区洗煤协会自发组建了200人的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往受灾严重的荆蒲兰村,帮助受灾群众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与此同时,协会各企业在自身也遭受暴雨洪涝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下,舍小家顾大家,带领企业员工和机械设备,奔赴井陉县小作镇、天长镇和南峪镇,支援井陉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用矿区人的真诚和朴实挺起了灾后重建的坚强脊梁。
6天抢通24条道路
洪灾过后,荆蒲兰村受灾严重的消息迅速传开,矿区洗煤协会第一时间组织200名工人组成救援队赶赴荆蒲兰村,帮助村里进行道路清理、淤泥清理等灾后重建任务。
“洪灾过后,各企业都不同程度有围墙倒塌、煤炭损失、场地塌方等情况。”矿区洗煤协会会长张东升告诉记者,“大家在知道荆蒲兰村房屋冲毁严重、道路断交的情况下,一致决定先去救人。”洗煤协会组织的救援队第一时间走进了荆蒲兰村抢修道路。同时,工人们5人一组,共分40个小组,来到受灾群众家中,清理庭院淤泥、整理院落,积极开展灾后自救和重建。
在荆蒲兰村开展救援的过程中,协会了解到,井陉县受灾更加严重,不但道路被冲毁,部分村庄还成为孤岛。“支援井陉,决不让一个同胞受苦!”张东升向洗煤协会所有会员发出了号召。随后洗煤协会组织铲车救援队奔赴井陉县进行支援。在7月25日到30日六天的时间里,矿区洗煤协会派出铲车94台次、勾机2台次,抢通了24条道路,为井陉县小作镇、天长镇、南峪镇部分村庄灾后重建抢出了时间。
230人连续3天清理果园淤泥
8月9日,矿区洗煤协会17个企业组织230名工人,来到位于井陉县梨岩村的梨园假日生态园。这个生态园的老板高建中是矿区人,经营生态园两年来投资了2000多万元。洪水过后,大水将300多亩经济林毁于一旦。
“7月19日那天,石市旅游局刚刚对生态园进行测评,将其纳入新的旅游景点,没想到如今却成了这番模样。”高建中说,得知洗煤协会要组织队伍帮助荆蒲兰和井陉县灾后重建时,他与妻子商量,先救别人再管自己。“咱挣了钱,不能光想着自己,咱也是老百姓,只要人没事,啥都好说。”
得知高建中的生态园遭受洪灾后,矿区洗煤协会随后组织人员前来帮忙清理果园里的淤泥,这可是个苦累活。“原来,果树从地面到枝干分叉处,应该有80厘米的距离,洪水留下的淤泥将枝干全部埋住了,这些果树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负责经济林的师傅告诉记者,为了清理60厘米厚的淤泥让果树透气,协会组织的230人连续大干了三天。
“我们支援完别人,也来支援支援袍泽的兄弟”,协会会员苏文成说,通过这两次的志愿行动,广大员工更加凝聚了人心,汇聚了正能量。
女企业家用大爱温暖灾区人民
在矿区洗煤企业支援救灾过程中,一支女性队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正是她们,用女性特有的大爱温暖了悲伤的家园。
矿区东升洗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小平今年55岁,她快人快语,说话利索,干活麻利。在洗煤协会组织开展的各个支援活动中,她都忙前忙后,她的电话记录里,密密麻麻的830条通话记录,见证了她联系洗煤企业、登记企业人数、分配人员的台前幕后。“她每天来得比我都早,干活从来不说累。”张东升说起王小平,立刻竖起了大拇指。
冯欢欢是80后,文文静静的她,看上去根本不像闯荡商海的女老板,她告诉记者,在跟随父母学习做生意的日子里,她不仅学会了怎么挣钱,更学会了怎么做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洗煤协会怕灾区太危险,多次提醒冯欢欢不要去现场,可每次去重建,冯欢欢都自己开车跟在车队后面,连续6天深入小作镇、高家庄、郝家窑等重灾区,与铲车队伍一起奋战在第一线,开不了铲车,她就负责给司机师傅们买水买饭做好后勤保障;去不了一线,她就自己出钱买来食品药品让家人送到南石门、桃王庄等重灾区。冯欢欢用年轻一代的坚强和勇敢,传递着大爱。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