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绿化委员会关于推荐贾海霞、贾文其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的通知》(人社部函)〔2015〕177号)精神,省绿化委员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林业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开展了我省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评选推荐工作。经石家庄市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推荐,省绿化先进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全国绿化先进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预审,拟推荐贾海霞、贾文其等2名同志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候选人。按照有关程序要求,现将评选条件、候选人先进事迹公示如下。
如对以上单位和个人有异议,请按照以下联系方式,于公示日起五日内向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单位反映的要加盖公章,个人反映的要署名并留联系方式。
电话:0311-88606875,传真0311-88607680 邮政编码:050081, 地址:石家庄市城角街666号
附件:
1.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评选条
2.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候选人主要事迹
河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6月27日
附件1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评选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推荐作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人选: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土绿化政策。
2.直接从事绿化和管护工作8年以上,热爱国土绿化事业和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求实奉献。
3.在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林政执法、生产经营、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城乡绿化管护、科研教学、普及推广科学技术、绿化宣传等领域取得显著业绩。
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谦虚谨慎,关心集体,勤奋工作,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5.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是公认的本岗位、本专业领域的业务领头人。
附件2
贾海霞、贾文其同志主要事迹
贾海霞,男,汉族,群众,河北省井陉县人,1962年9月出生,现在井陉县孙庄乡冶里村务农。
贾文其,男,汉族,群众,河北省井陉县人,1962年2月出生,现在井陉县孙庄乡冶里村务农。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这对浪漫的句子并非是歌词,而是一个故事。
年过五旬的贾文其和贾海霞,因为身有残疾,在2002年的一天,他们成了对方的“眼睛”和“双手”。相互扶持、不离不弃,14年来二人倔强地做成了一件看似普通的事——种树。
他俩从小就在一起耍,一起念书。贾海霞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能进行有效治疗,左眼从小就失明了。后在一家采石场当爆破工。2000年10月,一次爆破中贾海霞的右眼被碎渣击中,没多久,什么都看不到了。贾文其在3岁的时候,因为触电意外失去了双臂。
2002年,贾海霞为了增加一些收入,更为找回生活的勇气,村东头河边一片寸草不生、无人问津的荒滩地走进了他们的视线。“赚得钱归你们没问题,洪水把树冲走了可没人负责。”——在和村里签下一份“生死状”后,他们简单一合计,决定在这片荒地上种树。
开始的时候,买树苗的钱都没有,只能自己砍完树枝,再插扦育苗。被他们寄予希望的那块地,是早年洪水退去后露出来的一块河滩,杂草之下满是石头。经济上的拮据尚能靠辛劳弥补,但在这里进行栽种,本就是一件难事。
贾海霞用土话表达:当时只能使着脸上。“去砍树枝的时候,被人看到了挨一顿骂,为了种树,脸皮厚一些,砍走就砍走了。”摸着墙从自家大门出来,靠拽着贾文其的袖子,贾海霞才能穿过一片又一片麦田,迈过高高的田垄。贾海霞抱着铁锹铁钎、水桶和树苗,贾文其肩膀挂着的大竹篓里还有其它工具,俩人一步一步挪,二十分钟才能来到河边。
荒滩近在眼前,但却是在十多米开外的河对岸。没有双臂的贾文其,要先趟河,把栽树的工具和捆扎好的树枝运过去,再折回来背上体重一百多斤的贾海霞过河。
每年从农历二月到立冬,村外这条河,俩人不知要过多少次。“过河的时候,脚总在石头缝里面踩,还背着一个大活人,稍一踩偏就滑倒了。”他说,以前冬天过河后棉衣常是湿的,后来有经验了,这几年很少会掉到水里。
一番周折来到河对岸,他们种树才刚开始。给树苗选好了落脚地方,贾文其会用脚指头夹着铁锹递给贾海霞,自己用特制的钩子去河边打水。有石块的地方,贾海霞得用锤子和铁钎凿出一个洞。树苗埋进坑里,贾海霞还会小心翼翼用手把坑边刨一刨。
就这样,一点一点,2002年春天,他们在荒滩上栽下了800多棵树苗。“真的希望它们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一片森林。”贾文其说。
当时面对村里人,成片的树苗一下成了炫耀的资本。贾海霞说,“那段时间挺自豪的,可算有了一个结果,没有植树造林、净化空气那么伟大的想法,就是觉得能换钱贴补家用了。”
夏天很快到了,事情急转直下,春天种下的树枝基本死了。看着活下来的两棵树,他们有了情绪:“我们挺苦恼的,说实话,真的很悲观,这样做到底行不行啊?”贾海霞说。
两个生命中曾遭遇不幸的人,为了一个质朴的愿望,不断承受着新的磨难。
短暂的失落过后,贾海霞和贾文其发现了失败的原因,河滩地渗水很严重,得有一条稳定的补水线路。于是,他们决定挖一条小渠,将河里的水引到河滩上来。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大工程!
贾文其用脖子夹着铁锨,贾海霞用铁锹一下一下挖,这样一天下来累得够呛,实际却挖不了几米。无数个日落日升之后,横纵交错、深浅不一的小渠总算有了样子,河水顺着流来。
后来,荒滩上的树枝慢慢地冒出了新芽。“树枝刚一出芽,文其就跟我说,哎呀哥你看这个树活了,那个也活了。”提起十多年前的事,贾海霞脸上还满是兴奋和激动:“数着树苗成活,两棵三棵、三十棵、五十棵,没有比那更高兴的。”
十几年一晃而过,如今河边的五十亩荒滩,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身处林中,密得要看不见蓝天。不久前,他们还向村里申请承包了山上的两百亩荒山坡地种树,县里林业部门提供给他们了一些松柏树籽,更有公益组织众筹了一条水渠给他们。
好消息是,荒山坡地新栽下的树也已经开始发芽了。
身体上的残疾和生活上的贫困,并非是对他们人生的全部否定。没人能想到,当初简简单单的一合计,无意间成就了一份十多年的坚持。
由这份坚持而来的感动,最终走出了小山村,走出了河北,走出了中国。近来,不少国外媒体以贾文其和贾海霞的故事,所做的报道和视频感动大批网友。阳光、坚韧、勤劳,更有人将他俩称为“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我连自己家的花丛都管理不好,而他们,托着残疾的身体却创造了一片森林。”有外国网友评论道。
“我们哪里伟大了,只是种好自己的树,干事就要尽力而为。”贾文其说,这些年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以后还会继续种下去。
种树,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容易,可对于这两个残疾老人来说,确是何等艰难!正是心怀对绿色的向往,对体现生命价值的追求、一片赤诚,一腔热血,铸就了一片绿色,带动了一批植绿护绿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