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抑郁症广为人知 “双相障碍”误诊率高

31.03.2016  11:54

  中新网上海3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梵高用“向日葵、星月夜”等巨作展现了他对色彩天才般的运用,但他割下“左耳”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堪称为经典之作,但他却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其实,这些名人都有共同的通病----双相障碍。

  今天是国际“双相障碍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抑郁症广为人知,而双相障碍知之尚少。双相障碍患病率高,高于精神分裂症;且误诊率高,治疗率低。

  据悉,双相障碍中的“”是指“状态”,患者一般会有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交替存在,或混合存在。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患此病的艺术家往往都在这时候是创作高峰期;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据说,海明威在抑郁时,三年写不出一部小说。患者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方贻儒说,双相障碍的误诊率高。资料显示,约有37%的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患者平均从首次发病到确诊大概要10年左右。方贻儒教授解释:“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绝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首发是抑郁状态,而且患者约70%的发作时间都表现为抑郁,真正处于躁狂的时间很短,短暂的诊断时间使医生很难观察到这些。其次,患者很少意识到自己有躁狂的表现。患者如果处在轻躁狂状态下,会觉得情绪较高,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他们往往认为这是情绪最好的时期,一般不会主动就医。而到了抑郁发作时,又会忽略之前的躁狂症状。此外,很多患者在就诊之前,往往去过很多医院诊治,医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这位专家表示,双相障碍患者误诊为单纯的抑郁症不仅会延误治疗,而且不当使用抗抑郁剂还有可能导致患者从抑郁发作转向躁狂发作。

  一位双相障碍的患者描述自己的心理时说:“当我生气时,任何人最好不要和我争吵,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都可能激怒我,会有种毁灭全世界的冲动。我开始变得悲观和仇恨,并想用成为大众焦点的方式自杀。”方贻儒指出:“自杀是双相障碍最大的威胁之一。”据国外的一项研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双相障碍患者中2-4成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19%自杀身亡。”

  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就像“阴晴不定”的天气,他们的人生呈现“双面性”,两种极端的状态交替出现或纠缠在一起,让患者身心俱疲。方贻儒说,正确的治疗方式,能够引导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渐入良性循环的佳境。

  据悉,近年来,双相障碍在中国日渐得到重视。2011年中华医学会双相障碍协作组成立,2012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牵头的中国精神障;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双相及相关障碍工作委员会成立;新版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即将发布。

  方贻儒坦言,中国双相障碍防治存在挑战,包括无法获得充分的精神卫生服务(综合医院、郊区、农村);卫生工作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以提供高水平的精神卫生服务;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认识或偏见,使得不能接受所需要的治疗。应对挑战,这位专家提出,应增进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改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为从业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双相障碍诊疗培训;政府及社会组织应鼓励病人家属加入到精神卫生服务;此外还应寻求政府、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双相障碍的政策及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