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31.10.2015  12:46

  创新发展将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鲜明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

  中国已走上全面创新之路。创新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新动力·新空间·新体系

   创新是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

  “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公报的话掷地有声。

  这场关系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一大关键词就是创新。

  当今中国,与改革形影相随的一大关键词也是创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全会对创新发展的定位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那么,十八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号”巨轮的破浪远航的引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事实上,创新早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高频词。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同志集体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创新成果展示。这是中央政治局首次将集体学习“课堂”搬到红墙外,现场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

  2015年10月19日,全国首个“双创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启动。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新创造与市场规则相融合,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

  这是中国创新创业者的黄金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大众创新创业热潮。”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对创新发展的阐释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拓展。

  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这里的创新不是狭义上的创新,而是涵盖了理论、制度、科技、文化方方面面。所谓基点,就是要把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贯彻一切工作当中,形成经济社会新动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说。

  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科技创新深化和拓展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布局的承启之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创新提高到发展全局核心和基点的新高度,并回答了站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中国发展的动力靠什么?空间在哪里?体系怎么建?

  当中国经济的“三期叠加”又与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相交织,中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转到效率质量上来,必须转到创新发展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表示,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靠创新引领的发展,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不断从已有的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是产业突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着经济发展。

   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创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近年来,中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日益改善,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十二五’以来,我国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研,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撑。”万钢说,“十三五”时期,国家将聚焦实体经济,聚焦产业升级,聚焦民生改善,充分激发创新潜力,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奋斗。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实力已为世界瞩目。

  “中国正在快速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是默克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德国默克集团执行董事雷科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借助中国“脑力”,默克正在不断加大在华研发方面的战略布局,最近几年先后在中国设立医药研发、液晶中国中心以及投资公司。

  创新成绩斐然,提升空间巨大。和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比,当前中国的创新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较低,经济增长模式仍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存阶段,全社会的创新动能依然不足。

  位于重庆的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出3万台手机触摸屏后,仍在考虑如何把触摸屏继续和下游对接更紧密,把产品变成商品,建立起盈利模式。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史浩飞说,作为产业链上游,在现有产业对接上已经遇到不少困难,“中下游企业大多不想花钱研发做小白鼠”。

  “还有更多的企业不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任兴磊说,“大量传统制造产业仍不具备创新的话语权,大量的传统制造产业由于高层次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的限制和障碍,至今没有走出结构调整的路子。

  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体制机制与创新创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科技领域布局与发展大势不相适应……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征途上,消除这些“不相适应”,已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创新动力和转化能力的不足是其中的最大瓶颈,尤其是民企创新投入不足,如得不到政府创新资源的公平配置,创新动力就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把科学家的创新链、企业家的产业链、金融家的资金链等有效衔接,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乐斌说。

  “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提高综合国力,都必须通过创新。”王军说“中国必须把握住这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立足于体制机制改革。

  “未来5到10年,中国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到效率和质量上来。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核心理念,这是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短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长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需要。”王军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1996年,奥地利。面对导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提问,时年26岁的潘建伟如是回答。2001年,他放弃海外教职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实验室。

  潘建伟团队建成国际上首个规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正积极建设;牵头实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如果抢占量子通信先机,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变成引领者的机遇。”潘建伟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卫国说:“国家要集中力量提升科技能力,比如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突破。

  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创新,民族的振兴之要,国家的发展之根,企业的成功之源。

  创新创业大潮,不断壮大创新经济的内核,持续释放充沛活力。五中全会对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创新引领型发展作出了部署:

  ——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在未来5年中,科技创新这个发展的强大“新引擎”将会加速发力。”宋卫国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创新深入人心,从创新的主体到创新的制度,从国家创新环境到社会创新环境,逐步发展形成创新理念和良好社会氛围。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时代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诠释科技“第一生产力”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表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

  在中国,“创新的春天”已经来到。科技与创新必将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