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加快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提出了“两步走”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到2025年,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全面建成,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
《方案》有哪些亮点?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是什么?《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了系列部署。”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说。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类创新主体积极行动,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07亿元,同比增长15.97%;2017年1月份至8月份,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318.4亿元,同比增长14.4%。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30多个地方出台了近60项配套法规与政策。地方科技成果转化也呈现迅猛推进的良好局面。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社会民生领域转化应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国培育了453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6年促成技术转移项目超过13万项;2016年,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为1337家,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4298家、孵化器3255家,全年服务创业企业近4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00万人。
此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正在加快形成。据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出资38.3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成立9只子基金,总规模达173.5亿元。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许倞说。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期,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达国家纷纷从法律、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完善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安排,注重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面对新形势,我国亟需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转移体系,聚焦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