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聚焦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十大工程

24.02.2016  10:32


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新增科技型企业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8000亿元以上、举办“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100场以上……2016年,成都城市品牌——“成都创业、创业都成、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将更加响亮。

根据《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16年度计划》,成都今年将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创业天府圆梦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知识产权强市工程、制度创新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具体如何实施,将为成都带来什么?昨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就该计划进行了解读。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 蓉创广场”将入驻一流众创空间20 家以上

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重点抓好成都将编制完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落实中关村“6+4”政策、加快创新天府“旗舰”项目建设,启动中韩创新创业合作规划建设、加强示范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16年将瞄准“三区一极”战略定位,编制完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启动制定《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新起点高水平推进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蓉创广场”是创业天府“旗舰”项目。今年将打造国际孵化器,加强中法、中德、中韩、中美、中古等国际创新合作,开展国际资本与技术对接、高科技项目与人才引进等。加快孵化器招引和企业入驻,力争入驻一流众创空间20家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创业企业和团队400家以上。

还将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起步区、核心区,启动中韩创新创业合作园区建设,形成“一园一基地”(中韩创新创业孵化园、中韩成都创新创业产业化基地)的空间布局,加快打造亚太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中心。  

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 设立“科创通”天府新区站

实施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将实行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加快引入和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发展创新服务业等措施。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完成天府创新中心、天府创客、天府数智谷、新金融谷等载体建设,吸引聚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形成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高端产业创业社区。

推动清华大学新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西部中心、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中铁轨道研发设计中心、中国电信天府云计算中心等已签约项目加快建设,促进启明星辰西部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等在谈项目顺利签约。

发展创新服务业方面,将重点围绕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和科学城天府创新中心,聚集一批专利服务、研究开发、投融资、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形成创新创业生态链完备的创新策源地。搭建天府创新中心孵化园门户网站、微信微博、966000呼叫中心服务平台,设立“科创通”天府新区站,打通线上线下服务。

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高校举办全球性科技前沿论坛

成都将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启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校地多边国际合作模式、着力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

具体将如何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在蓉重点高校签署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校院地协同创新,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通道,促进高校科研、人才和学科优势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院所联合世界名校、科研机构、顶尖学者,共同举办全球性科技前沿论坛,打造世界知名的科技活动品牌。支持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在蓉设立西部国家科学中心。

协同推进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匹兹堡大学和中国成都、英国牛津、美国匹兹堡“3+3”多边国际合作。修订《成都市国际科技合作资助管理办法》,吸引2—3家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蓉设立研发中心或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 全市设立超20 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成都将实施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设立引才绿色通道、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等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

成都提出“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引才模式,加快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四川大学等在蓉高校开展科研人才聘任制试点,促进科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企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两项政策一个主要针对海外人才,一个主要是校内政策。以在蓉高校开展科研人才聘任制试点为例,将鼓励企业家在高校讲课。

此外,还将探索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深入实施“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引导全市设立总额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力争2016年全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型人才50名以上、顶尖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探索实施人才“绿卡”制度,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证申办、人才签证和外国专家申办周期和程序。

创业天府圆梦工程 成都将打造创业天府云平台

成都将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优化“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

具体来说,将推进环高校成果转化区建设,优化郫县菁蓉镇规划布局,结合旧城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特色街区,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建设发展一批专业孵化器,打造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

优化“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将线上“科创通”与线下“菁蓉汇”平台结合形成创业天府云平台,从B2B向C2C、B2G、R2G模式转变,构建完整统一的创新创业O2O服务模式。在区(市)县及广汉、攀枝花等地建设“科创通”子平台,进一步扩大创业天府云平台服务范围。2016年底聚集科技企业(团队)15000家以上、科技服务机构600家以上、科技服务产品2000个以上,服务科技企业25000家以上,创业天府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2016 年新增科技企业超10000

2016年,创新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科技企业均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

成都将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牵头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收购境外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设立境外研发平台,参与国际科研活动,全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以上,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0个以上。

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建设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做强核心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全年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200个以上,支持研发机构100个以上。

培育初创期科技企业方面,将推进“先照后证”试点改革,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号”登记制度改革,催生集聚一批小微企业。完善 “科技创新券”制度,扩大资助范围,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提档加速。2016年全市新增科技企业10000家以上。

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工程 川菜调味品将出台产业路线图

机器人、信息安全、川菜调味品、茶叶、蔬菜产业等将相继出台技术路线图。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培训工作,普及和推广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理念和方法,提高路线图对招才引智、产业管理、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导航”功能。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承接高校重大科技成果,联合高校及相关企业共同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突破关键核心产业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全年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创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个以上。按照“独立成市”原则,规划建设温江国际医学城、轨道交通产业园、菁蓉大数据创业基地等一批独立成片、产业清晰、产城相融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培育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千亿产业集群。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制定出台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领域提升科技服务业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能力。

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推动设立成都股权众筹交易所

2016年,成都将完善创业首投引导机制、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完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争取设立科技金融机构、完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等。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推动设立成都股权众筹交易所,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及集合债券等私募债,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双创双高”债券。

争取设立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服务团队。推动设立小微证券公司、科技保险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等机构。争取开展科技担保、科技小贷、再担保公司试点。 

知识产权强市工程 实现发明专利年增长10% 以上

2016年,成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建立健全成都专利侵权判定专家库。完善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在区(市)县工作站点和工作机制建设,畅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渠道。

选择1-2个专利关联度较高的重点产业,组织开展产业发展、专利分布分析,导航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引进培育、技术协同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专利协同运用,加速培育专利密集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加快重点行业、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专利、标准、商标和版权,实现发明专利年增长10%以上。积极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全年达标企业20家以上。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试点,探索设立成都知识产权交易所,完善知识产权评估、质押、托管、流转、变现机制。

制度创新保障工程70% 以上收益归科研人员

全国规定不少于50%的收益归科研人员,成都是不少于70%。”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科技体制改革新形势新要求,成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新十条”。推动在蓉高校院所出台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政策措施,提高对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奖励或股权激励比例。支持在蓉高校探索建立管理、技术“双通道”晋升制度。支持西南交大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知识产权的分割确权和共同申请,力争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方面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提升环高校成果转化区水平。鼓励在蓉高校院所与所在区(市)县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群落,重点推进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环西南财大财经硅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