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告官”近6成诉讼要求政府履职公开信息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报告
半年来“民告官”案件首次突破1万件;城建、公安、劳动社保、工商行政案收案数长期处于前四位;近六成行政诉讼要求政府履职公开信息;三年来,本市审结的一审案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仅为2.2%……昨天,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和电视录播,共计13位委员和代表发言。
哪里出问题?
立案难致信访增多
参与了行政执法调研工作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刘维林从法院检察院诉讼、审判的角度,列举了几组数据,用以强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迫在眉睫。
2011到2013年,全市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行政案件首次突破1万件,而今年1至6月这一数据已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反映出行政机关执法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间的矛盾更加明显。”刘维林坦言。
“与此同时,一审行政立案率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法院不愿受理行政诉讼案件。这导致很多应当通过诉讼解决的纠纷进入信访渠道。”刘维林说。此外,全市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力度不足,三年来共收到行政诉讼监督申请案件362件、结案429件,向法院提出抗诉3件,向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7件。与每年近万件的行政诉讼立案量相比,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力度显得薄弱。
哪里不满意?
六成诉讼要求信息公开
刘维林提供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了市民对执法部门“哪里不满意”。
他介绍说,本市法院一审行政案件类型比较广泛,涉及50多个行政管理领域,但是城建、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案件收案数则长期处于前四位。从案件所涉及的行政行为类型来看,近六成的一审行政案件集中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要求履行职责和政府信息公开等领域,“特别是要求履行职责和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上涨趋势明显。”
而通过对行政机关败诉情况的分析发现,导致行政机关败诉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未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行政程序违法或瑕疵等三个方面,透视出行政执法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
哪里能弥补?
建议搭官民对话平台
刘维林认为,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监督工作中出现的现象反映了司法机关的工作困境。三年来,本市审结的一审案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仅为2.2%,“民告官而不见官”,“表面是不积极应诉,背后是对法制的不尊重。”
他建议,法院积极搭建官民平等对话的行政诉讼解决平台,严格司法审查标准,监督行政机关违法侵权滥用职权和不作为的行为;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硬性要求,列入行政执法机关业绩考核体系。
建议行政执法机关开展败诉典型案件的调研,举一反三,从中吸取教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理清权责范围,解决权责交叉等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