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尚义发现六道长城并行遗迹
在编纂《尚义县长城志》过程中,张家口尚义县地方志工作者在该县鱼儿山和花崖山之间的山谷中,发现了一处六道长城并行的遗迹,十分罕见。
尚义六道长城并行遗迹 石尚德摄编纂《尚义县长城志》
从2007年起,为了编纂《尚义县长城志》,尚义县档案局局长石尚德和其他地方志工作者一起,在县境内进行长城遗址野外探查工作。
“编纂《尚义县长城志》的难度在于资料的采集,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我们经常要到野外去探查,尤其是地势险要的地方。这几年来,我们陆陆续续对县境内长城遗迹进行了探查,今年仍不会停下脚步,还要做进一步探查。”石尚德说。
有付出就有回报。去年10月23日,石尚德和长城爱好者李志忠、曹旺、贾益林等人,在位于尚义县鱼儿山和花崖山之间的山谷中,发现了一处六道长城并行的遗迹,十分罕见。
石尚德介绍,这是一片山谷地带,在不足两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六道长城遗迹,呈南北方向延伸。其中向北延伸的六道,有五道相交于花崖山山腰,最靠西的一道,一直延伸于花崖山山巅;而向南延伸的六道长城遗迹,则相交于鱼儿山顶峰。
他发现,各段长城相距约三至五米之间,呈平行状态,其间清晰可见多道壕沟痕迹。山谷地带的长城遗迹最高约一米,最低约尺许,而在两侧山峰上存留的长城,高度均在三到四米之间,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石尚德分析,发现六道长城并行遗迹的地方位于一个盆地,与山上的长城相比较,更容易遭到洪水、人为等因素的破坏。历代统治者都要对其进行修缮,所以呈现出六道长城并行的罕见场景。时光荏苒,尽管长城饱受风霜雨雪,但墩台等遗迹仍十分明显。他还推断,在这里,历代修长城大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在石尚德看来,六道长城并行遗迹的发现,为尚义作为“长城博物馆”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考古依据。
尚义的历史就是一部长城史
通过查找《二十四史》中有关长城的记述,结合有关长城的研究成果,以及综合实地考察的情况,石尚德以及其他地方志工作者初步将这六道长城,按从东到西顺序依次认定为赵北长城、秦长城、西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共计七代。
石尚德认为,尚义的长城,由来久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尚义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长城史。
他介绍,尚义境内最初的长城,建于战国时代。当时,尚义县境属于赵国北界。赵长城的走向是由宣化境内,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入狼山,止于高阙。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至前300年)修筑,有2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尚义县先后在甲石河和下马圈乡境内,发现了赵北长城遗迹。
秦代,中国实现了空前的统一。秦始皇下令蒙恬,统帅军队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自成体系的秦、赵、燕长城合二为一,成为抵御匈奴的重要军事设施。燕长城在尚义县境的部分,至此隶属于秦长城。
到了汉代,为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长城有所增筑,最西到达了今新疆的一些地区,但汉代的尚义长城,其格局与秦长城没有什么两样。
三国两晋时期,长城的格局因袭前代,没有变化。但这时尚义长城的主人,是鲜卑等少数民族。“两汉警于西北,魏晋备于东南”,是这一时期中央王朝军事部署的整体写照,也是对这一时期长城状况的一种概括。
北魏,尚义的长城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据《北史》载:“(北魏太宗拓跋嗣)泰常八年(423年),蠕蠕犯塞。二月戍辰,筑长城于长川(今尚义县南壕堑一带)之南,起自赤城(今赤城县),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北魏长城基本上沿袭了秦汉长城,对前代长城进行了适当的修葺和增筑。北魏长城经尚义县南境,成为此后历代长城的基础。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北齐皇帝高洋“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今山西大同市),九百余里。”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两次大规模的修筑,均经今尚义县境。
隋朝,又多次修筑长城。其中,曾“诏于翼巡长城,立亭彰。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北史》)此次工程路线,经今尚义。
唐代及金前各代,尚义境内无长城之役。
金代,修筑了着名的金界壕,也称“金长城”。这是一段位于今明长城以北的长城。金长城东起嫩江平原,西至黄河河套,全长约一千五百公里。其中有一段横穿坝上草原的沽源、康保县境,未入尚义县境。故金长城与尚义无关。
元代,无长城之役。明代,为抵御瓦剌人的进攻,多次修筑长城。其中与尚义长城有关的,有几次,包括永乐十年(1412年)九月,敕宣府总兵官武侯郑亨督兵修筑长城。永乐十七年(1419年),设烟墩。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巡抚御史余子俊大筑边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宣大总督侍郎翁万达修筑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个,在本县境内筑边墙一百一十八里,烽堠一百一十六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再次修补。
由此,大体上形成了今尚义明长城的格局。今尚义县甲石河鱼儿山以南,经小蒜沟镇、下马圈乡境内逶迤西南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遗迹。这段长城,虽经岁月的磨砺和风雨、地震的侵蚀,有所损毁,但依旧存留下较为完整的敌台、烽火台,其中长城的墙体依旧雄壮,部分墙体保存完整。“明修长城清修庙”。清代,长城废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