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搭好框架还要做实服务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广东省走在全国前列。谈及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后的显著变化,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总结为“3个更加”——群众就医更加便捷,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公共服务更加高效。
搭建“一网两平台四数据库”
在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东省破解了群众就医“三长一短”的难题,医疗资源的透明度和可及性不断提高。
2017年,广东省投入3.22亿元,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促使优质医疗资源向镇村延伸,缓解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该省280家医院通过信息化整合改造,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2018年上半年县域内住院率达82.2%。借助于信息化技术,2018年11月底,广东69%的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等待时间平均缩短50分钟。
段宇飞说,该省还运用“互联网+”健全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一般人群、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达41.5%和63.4%。
《广东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后, 广东按照“一网两平台四数据库”的总体建设框架,强化了标准建设。段宇飞介绍,一网是指一张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专网,为全省互联互通奠定网络基础;两平台是指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是信息互联互通的枢纽;四数据库是指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健康资源4个大数据库。“2018年,广东制定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采集目录、智慧医院建设指引和医院信息化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了全民健康信息资源库。”
段宇飞说,目前,广东在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的过程中,已经理顺思路、搭起架构。他现在想的是,如何让“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得更好。比如,要加强支撑保障体系,解决“互联网+医疗健康”现阶段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地区、城乡、机构之间的平衡发展。
形成“互联网+”服务闭环
广东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健康信息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之间共享应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可及,“互联网+医疗健康”走在全国前列。
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支撑保障体系有待加强,互联网诊疗参与者的权利责任边界、信息安全、支付政策等一系列行业规范、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段宇飞说,“要在基础设施等短板上予以倾斜、加大投入,错位发展、以强带弱、以点带线扩面,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管理’‘互联网+公共卫生’‘互联网+药品保障’等领域形成服务闭环。”
遵循这一路径,广东已开始谋篇布局。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将全面发展互联网医院。2014年10月,广东建成首家网络医院,目前已网上接诊1400多万人次。智慧医院建设将同步推行,“2017年,该省确定了首批9家智慧医院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智慧医院建设的范围将扩大到全部三甲医院”。
同时,广东将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研发。目前,该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3。“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研发的AI眼科医生已进入56家县医院,清远市阳山县村医已经用上人工智能医生助手。”
此外,广东将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研究院,推进大数据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段宇飞表示,要将健康医疗大数据纳入全省大数据产业“一区两核三带”的总体布局,推动广东健康医疗数据高标准汇聚、高质量共享、高水平挖掘、高层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