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跑了调” 竟成升学考试的“敲门砖”

07.11.2014  12:31

    □通讯员 张振宇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敬照

    “我们的音乐教师不缺少专业技能,而是缺少让学生感受音乐、喜爱音乐的方法。”10月30日,在由石家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承办的全国初等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2014年教师技能交流与展示活动现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吴斌直指当前幼儿音乐教育的弊端。

    吴斌认为,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不是真正出于孩子的兴趣,而是为了让他们拥有一门特长或者技艺,作为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当前的幼儿音乐教育走进了误区,只关注音乐外在价值,而忽视内在审美;只注重音乐技能训练,而忽视兴趣爱好培养。

     让孩子有个伴随一生的音乐爱好

    喜欢音乐是孩子的天性。吴斌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音乐的熏陶。

    然而,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音乐纯是为了考级、加分等,造就了一个个经历着“苦涩童年”的“琴童”和“乐童”。吴斌表示,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伴随一生的音乐爱好。

    我国目前大多数孩子的音乐学习是以考级为主线的,每一级只需弹奏3首左右的曲目。为了达到考级的目的,教师和家长往往只让琴童学习几首曲目,这种大量重复和枯燥的练习极大地抹杀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一旦钢琴考到十级,小提琴拉到十级,便像“完成任务”一般将乐器“束之高阁”。

    “作为家长,应当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情,而不是让孩子萌生出对音乐的恐惧。”吴斌表示,“当然,音乐学习不是不需要进行刻苦的练习,但不能是纯技术性的训练,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练习中感受到音乐的美。这样,他们才能苦中有乐,自觉自愿地学习和练习。

     学习乐器越早越好”是种误区

    近日,笔者在省会几所幼儿园进行随机采访了解到,有80%的家长已经或正在为孩子找学习乐器的老师。

    “事实上,我国家长‘学习乐器越早越好’的观念是种误区。”吴斌说,键盘、弦乐和管乐等乐器的学习,都要求孩子达到相应的生理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过早接触乐器,不仅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

    “在国外,幼儿音乐的学习不会那么急躁,而是从兴趣开始。”吴斌介绍,一开始可以选择一些儿童音乐,经常给孩子弹奏或播放,使孩子自然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熏陶,再让孩子接触乐器,让他们发现通过自己的手或嘴,能够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音乐是一门体验性的艺术。”在采访中,吴斌一直强调,音乐初学者也应该进行合作的体验,而不是现在普遍推行的个体化学习、一对一家教。音乐的所有形式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即使是独奏也会有其他乐器来配乐。这样无形中,也会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至于孩子学什么乐器的问题,吴斌表示,每一种乐器都可以带来美的享受。“就孩子的生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而言,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音准固定,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音准辨别力,比较适合作为幼儿的启蒙乐器。六七岁以后,可再根据爱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