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4年对接京津产业项目394项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四年——
产业协同:4年对接京津产业项目394项
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4周年。
4年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在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的核心任务,抢抓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省会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优势,搭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战略性平台,把引资、引企、引智结合起来,以创新协同、产业协同、服务协同、交通协同、生态协同、政策协同等“六个协同”为主要抓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争当全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沿省会太行大街一路北行,为新能源汽车装上“中国芯”的北京精进电动项目,就坐落于道路西侧。在曾经的百余亩空地上,这个年产50万台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及储能系统的高科技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去年年底实现电机单班月产量5000台的产能,二期工程也已封顶,预计数月后即可交付使用。
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在北京、上海、石家庄都有规划布局,或研发、或生产、或营销,正是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让很多像他们一样面临扩产能、产业转移的京津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一体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数据显示,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石家庄市共有对接京津产业投资类合作项目394项,累计投资1045.6亿元。尤其是2017年,新增与京津合作项目223个,实际投资596.15亿元,分别占2014年以来累计引进项目数和投资额的56.60%和57.02%,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尚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发展链条。北京一些科技企业苦于周边地区缺少类似产业配套,不得不舍近求远,将部分订单发到深圳等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以此为指引,石家庄市与北京、天津市级及各区政府积极对接,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合作重点,注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项目,促进石家庄市产业转型升级,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锁定东城区在文化创意、体育产业、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借助海淀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朝阳区在商贸物流方面、西城区在文化创意方面的优势,重点关注北京、天津在高校方面的资源,全面加强与北京、天津的合作,导入重点产业,促进项目落地。
4年来,三地联合推动产业升级实现“1+1+1>3”的效果,一批批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一个个优势产业集聚区加速形成——
在正定,继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精进电动之后,总投资24.1亿元的北摩高科正定项目落地,主要生产飞机起落架及刹车摩擦材料等军民两用产品;
在藁城,总投资103亿元的石家庄机器人产业园项目签约,将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机器人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机器人装备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工业4.0”产业基地和机器人产城融合服务基地等。建成并全面运营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320亿元,年缴纳税收约7亿元;
在高新区,总投资20亿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定向声波系统产业基地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利税总额可达57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
……
奋斗者的时代需要只争朝夕。着力吸引天津的企业向石家庄市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专业性“飞地园区”;推动正定科技新城、高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栾城国际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促进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户石家庄市……新年伊始,石家庄市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又出实招,以产业协同来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层次,也必将迈出更大步伐。
(记者 吴温)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