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2015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大事件盘点
新华网养老频道作为国家权威的养老新闻资讯专业平台,时时关注国家的政策动向,全面报道养老产业的重要新闻事件,突显年度、月度发生的重大、重要行业信息、资讯。在2015年,新华养老共发布十二次月度十大新闻,通过在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的传播,受众范围达数百万人,已经成为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养老指南。在此基础上,本期新华养老盘点推出2015年年度十大新闻,力图涵盖全年重大养老事件,总结我国养老发展趋势,为相关人员提供一手资料。
一、我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2015年2月25 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在城镇社区举办或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托养、助浴、健康、休闲和上门照护等服务,并协助做好老年人信息登记、身体状况评估等工作。意见同时对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强人才保障、保障用地需求等作出了相关规定。
评论:该意见的发布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起到重要作用。
二、去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
2015年6月10日,民政部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3.7万个(其中登记注册为事业单位机构1.6万个);床位613.6万张,比上年增长16.5%;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4.5张,比上年增长15.4%;收留抚养334.9万人,比上年增长3.8%。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比上年增长17.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87.5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18.4万人,比上年增长4.2%。
评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养老机构数字不断攀升,这表明了我国在发展养老服务行业上的决心,以及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有利前景。
三、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
2015年5月1日,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可以看到,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评论:作为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标志着居家养老服务开始走向正轨,我国养老政策已经开始从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倾斜。希望这是我国9073养老体系的一个有利突破口。
四、我国首个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标准出台
7月1日,京津冀地区将共同实施协同地方标准《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要求》,这是我国首个关于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的标准。该标准的出台和实施,既是老年护理工作的进步,彰显了社会各界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探索。在该标准中,针对跌倒、坠床、烫伤、误吸、窒息等7大常见护理安全风险,标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要求。据悉,该标准适用于京、津、冀三地各级医疗机构,内容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常见风险、基本要求和防控要求组成,其中常见风险主要包括跌倒、坠床、烫伤、压疮、误吸、窒息、管路滑脱7类。标准于今年6月1日颁布,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医疗机构来说,要达到标准的要求,并非轻而易举。京津冀三地的地方标准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也一致表示,标准出台后,加强标准的宣贯和落实将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评论:我国老年护理安全风险防控管理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标准的空白。为完善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医院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护理安全风险防控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护理安全风险,有效控制老年人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老年人的安全,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以房养老首批养老金发放
2014年6月23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自2014年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地率先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以房养老)试点,试点期为两年。截至2015年10月26日上午10时,全国仅有32户家庭39人签约投保“以房养老”。该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投保的老人中,有子女和无子女的各占一半左右。
评论:“以房养老”的积极意义在于,让有需要的老年人多一条自我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的途径。以房养老是否会成为养老方式的主渠道,拭目以待。
六、我国进行最大规模的老龄国情调查
2015年7月28日,全国老龄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以8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4万名调查员进村入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第四次调查是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法定调查,是我国最大规模的老龄国情调查,将为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制定“十三五”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评论:调查规模空前,投入巨大人力。这是我国迎战老龄挑战的决心。但如何正确运用一手数据和资料,如何让死数据变活,新的一年里,还需等待有关部门的答卷。
七、中国经济半年报:养老制度改革力度空前
2015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数据。报告显示,十八大以来,多项养老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新农保和城居保正式合并,存在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终结。今年上半年,多项基本养老改革措施更是日趋完善。
评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14次提及“养老”这个关键词。养老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政府从全局上对养老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路、战略取向进行顶层设计,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参与努力,在养老制度完成科学的顶层设计之后,将逐步建立符合社会现状和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真正让老百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八、我国将在每个省份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201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会议指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的惠民举措,也能带动大量就业。会议确定,一是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三是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会议决定,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评论: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让我国老龄人口剧增。失能人口在2013年底已经达到了3750万,巨大的医疗、人力等资源的投入,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统考题。医养结合的出现,将“治未病”“强体魄”等提上日程,将有效降低国家医疗支出与个人得病风险。
九、二孩政策全面放开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评论: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应对中国老龄化的最佳时期仅剩不到20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适度调整人口政策正当其时。在单独生二胎政策全面放开的基础上,尽快全面放开生育管制,由育龄夫妇自主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生育间隔,促使生育率回升到世代更替水平,这样年轻人口能够得以迅速增加,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2015年8月23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明确养老金目前只在境内投资,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
评论:养老金入市是指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将养老金投资于市场,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当前的争论集中于养老金入市是否能够稳定市场,政府又是否应当运用此种手段来刺激股市,以及保证养老资金的安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