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南七汲村:精准扶贫 让乡村变美变富
平山县南七汲村新修建的村巷。
赵立卿介绍平山县南七汲村精准扶贫工作模式。
燕赵都市报记者 蔡洪坡/文 史晟全/图
核心提示
11月7日下午,一场小雨让平山县南七汲村烟雾朦胧。通往村子的水泥路两侧,新栽柏树显得更加翠绿、挺拔,村民们正在自家房顶上修建围栏。据了解,这是在南七汲村建设美丽乡村整治村貌的一项工程。
今年年初,我省选派驻村干部2万余人,对全省建档立卡的7366个贫困村实现了第一书记和工作组全覆盖。平山县南七汲村便是其中的一个贫困村。省司法厅的赵立卿被选派到南七汲村的开展扶贫工作。南七汲村的脱贫攻坚道路,也是我省诸多贫困村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1、美丽乡村,惠民工程深得民心
平山县南七汲村是个贫困村,缺水少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种着家里的几分薄田。
今年2月24日,赵立卿和其他3名工作组成员入驻南七汲村。刚来到村子时,单是村子的容貌就让赵立卿颇感头疼,“房前屋后垃圾遍地,随意倾倒的鸡粪散发着恶臭,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
随着对南七汲村的深入了解,赵立卿越来越感到身上担子不轻。首先,南七汲村基础差,底子薄,贫困户多。全村312户,贫困户就有159户。不仅如此,村子没有一家企业,也没有集体土地,还有一笔欠账。在老百姓基本生活方面,村子极度缺水,村民吃水多打地窖存水,灌溉则更加困难。
面对现状,赵立卿决定先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抓基础建设。
今年3月9日,在赵立卿组织下,南七汲村召开了停滞了30多年的全体村民大会,向村民传达工作组的意向。紧接着,工作组带领村民开展村庄绿化,在村内主要街道两侧铺设马路牙子、便道砖,建花池,栽植冬青、月季等花树。随后,工作组又从省财政厅争取到100万元资金,用于村内道路交通饮水综合整治项目。用这笔钱,他们为村民打了井,硬化了村里所有的巷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和行路难问题。在这基础上,工作组又从市财政局争取了40万元,在村里的水渠建了扬水站,解决了灌溉问题。
11月7日,记者看到,村内街道两侧的民宅房顶上都新砌了一个围栏,上面还有中山国的标志。赵立卿解释说,这里曾是中山国遗址,结合着美丽乡村建设,这里今后要打造乡村旅游。
2、产业扶贫,让村民有固定收入来源
南七汲村人少地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里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留守,村民缺乏收入来源。而要想脱贫,增加村民收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有项目。于是,工作组提出了建产业、上项目的思路。一方面,工作组在提高土地农业附加值上下功夫,一方面到处找项目。
经过农业专家论证,南七汲村土壤适合种植土豆。于是,工作组号召村民改种土豆,全村共种植160余亩,收获土豆近40万斤,实现了3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每亩增收2000元。
看来扶贫要有产业支撑。其实在我省,像南七汲村这样的村子不在少数,要想彻底阻断贫困,需要有项目。
保定易县梁各庄现代农业园区是一个产业扶贫的典范。几年前,这里曾是荒山,偶尔有村民种点红薯,经济效益较差。从2012年开始,由政府搭台,企业将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经过平整后1.5万亩荒山,被规划成几个园区,分别栽植苹果、樱桃等果树。目前,一些果树已经开始挂果,曾经的荒山即将变成花果山。
梁各庄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王宏伟告诉记者,园区主要涉及周边的下黄蒿村、塔洼村等几个村子,荒山是园区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而来。除此之外,农业园区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园区从周围村子常年招募村民来园区做工,村民劳作一天即可拿到80元。农忙时,有三四百村民在园区做工。并且,园区还重点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作为园区的长期员工,让他们就地就业。
冯玉梅是下黄蒿村的村民,同时她也是园区雇来的一名工人。冯玉梅告诉记者,园区从村民手里流转了土地,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像她一样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的妇女有了一份工作。她常年在园区打工,根据时令,做不同工种。农忙时修剪、管理果树,闲时就负责清洁卫生间,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
王宏伟说,园区的发展是五位一体,将扶贫攻坚、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如今,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开发、建设之中。
3、旅游扶贫,好山好水让百姓富起来
10年前,保定涞水县松树口村还是一个以贫困著称的小山村,村里的男青年娶媳妇都困难。如今再看,这个只有300多人的小山村已经今非昔比了。两排崭新的二层小楼沿着拒马河两岸排列开来,显示着村里的富裕。目前全村63户人家经营农家乐,村民摇身做了“老板”,村里人几乎都围着旅游转。
近几年,涞水、易县、涞源三县依托旅游发展,打造特色旅游扶贫模式,形成了“旅游+扶贫”的全新格局。好山好水,也让这里的老百姓腰包鼓了起来。
根据我省制定的《河北省关于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期间,每年规划启动100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到2020年,扶持62个县,约500个贫困村、8.6万贫困户、30万贫困人口,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接待服务、出售土特产品、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途径脱贫致富。
9月下旬,我省首届旅发大会在易县召开。国庆期间,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共接待游客134.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亿元。
同样是借助旅游扶贫,在邢台市内丘县黄岔村借助传统古村落的天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传统古村落以其悠久的历史底蕴、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承载着无数人乡愁的情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如今,黄岔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起步,民宿也初具规模。46岁的村民张英军告诉记者,自己不打算出去打工了,也想开个农家乐。
记者手记
他们在真心实意 帮村民脱贫致富
7日下午,记者初见平山县南七汲村驻村干部赵立卿时,他穿着一件冲锋衣,在村口等候记者,头发凌乱,风尘仆仆。7日是星期一,当天上午他刚从石家庄的家里赶回南七汲村。已有9个多月了,赵立卿和其他3个工作组成员吃住在村里,只有周末时才回家看看。
说起这几个月的扶贫感受,赵立卿感慨颇多,一句“酸甜苦辣都有”概括了他这几个月的经历。
虽然来了时间不长,但是工作组来了之后做的工作,却是一大摞。
村子变漂亮了,吃水难、行路难、灌溉难都解决了,种土豆、房顶安装太阳能电板让老百姓增收了。村民文化中心、广场也在建设中。
尽管在为村里跑项目上,费了很多周折,也有暂时停滞的,但是这些工作也让村民们看到了曙光。
赵立卿说,虽然这里生活条件艰苦一点儿,但在工作中,朴实的村民给了他们很多的感动。夏天时,村民们把自家种的菜送来,有时早晨一开门,就看到门口放着菜,也不知道是谁送的。走在街上,认识不认识的村民都热情而又客气地跟他打招呼时,感觉心里热乎乎的。
在记者和赵立卿交谈过程中,一位村民闯了进来,对赵立卿说,听说前村里喇叭上通知登记小额贷款,自己想贷点款搞养殖,想问问现在还能不能报名。
赵立卿说,村民知道工作组住这儿,常常是推门而进,他和村民已经很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