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伙呆!市长变“得分王” 是谁缔造了球场“传奇”?
导语: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的金融系统篮球联赛中,福州市长在球场上交出了连续两场比赛得分50+的成绩单。这媲美科比的神迹,让众多网友质疑:这到底是靠市长的实力,还是缘自其他队员的故意放水?
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2013年蚌埠市长白金明在一场市直机关足球比赛中独进四元,更早之前的2011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一场横渡珠江的比赛中第一个游到终点等,这些例子还都只是九牛一毛。这些一把手的佳绩,彼时都曾激起过舆论喧嚣。
网友质疑:陪太子读书
舆论之所以会沸沸扬扬,显然不仅是因为市长在球场上无人能挡,而是我们想到了其他类似案例:在官场之外的其他场合与领域,官员们依旧能够荣获第一,表现得出类拔萃。我们并不否定部分领导可能多才多艺,但殊途同归的“领导赢得比赛”不符合常识。官员们为行政事务缠身,恐怕不太可能有多余时间去让自己的爱好达到一个顶尖水平。所谓领导赢了,多数时候实际上还是下属在有意无意地“谦让”,这就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下属总习惯于“让”领导?
背后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下意识想到的答案,是权力生态出了问题。权力影响力无处不在,即便走上球场,很多人仍无法将市长还原成普通的参赛者,他仍习惯性地被视为一个地方的级别最高的行政官员。既然是在和“市长”而非其他人进行比赛,那么左右比赛的就不仅是球技的高低,而是下属对待上级的惯性态度——以不得罪上级为原则,令上级高兴为原则。由此出现种种“领导赢得比赛”的场景,实在不足为奇。
不过在我看来,在权力因素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不论是官员的下级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可能都有着一种固化的认知:领导人就应该是“全能”的,他们不应该有缺点,不应该有不擅长的领域,也不应该有表现得糟糕的时候。就算是在和行政事务完全无关的篮球、书画等领域,领导人也不应该表现得相对差劲。否则,一定级别领导人的形象就会受损。如此认知并不客观,却有着长期形成过程,且至今仍存在于具体生活之中。和权力的影响力一起,它们共同构建成“让领导赢”的集体自觉。
体育场上不应讲官阶、排位次。给领导让球,让领导赢,本质上跟熟背领导车牌、记清领导菜单没什么区别。其背后仍是原始的权力崇拜。让民间体育运动掺杂进暧昧的权力因素,固然和有些领导缺乏足够的政治觉悟有关,但是,也离不开那些配合领导演出的演员,背后的文化土壤中仍然有着“领导优先”余毒。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