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工程”河北项目区“十二五”收官之年取得新突破
项目区小麦实收现场
6月12日至15日,项目区先后邀请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的省内外专家,对项目区部分高产攻关田和农艺农机配套新技术示范田小麦进行实打实收。产量检测和实打实收结果表明,项目区的小麦超高产攻关田产量实现了从“一花独放”式的个别突破到“百花盛开”式的多点、多年大范围铺开,核心区和示范区小麦产量由缓慢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整个项目区乃至全省小麦在“十二五”收官之年继续实现全面增产增收。
项目区小麦高产攻关实现“百花盛开”式的多点突破。 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始实施以后的第一个小麦收获年即2005年,我省项目区有2个15亩的超高产攻关田亩产量超过600公斤,之后的较长时间内,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只是出现在少数高产区县(市)。经过十多年来课题组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2014年和2015年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项目区的小麦超高产攻关田产量实现了从“一花独放”式的个别突破到“百花盛开”式的多点、多年大范围铺开。2014年有1700亩攻关田亩产量在600公斤以上,而且从传统的高产麦区扩展到全省所有麦区。2015年继续了2014年的良好势头, 14个示范县根据区域生产特点设置的2160亩高产、超高产攻关田亩产量都在570公斤以上。其中,27处共计1860亩攻关田亩产量在600公斤以上;20处共计1510亩攻关田亩产量620公斤以上,全面超过整个项目区的任务要求;6块共计400亩攻关田亩产量超过650公斤;1块50亩的攻关田亩产量达到710.3公斤。3个示范县的超高产攻关田实打实收产量创造了该县(市)小麦产量纪录。
核心区和示范区小麦产量实现跨越式提高。 2015年,14个示范县建设核心试验区小麦3.44万亩,平均亩产量584.6公斤。3.44万亩合计增产小麦3888.4吨,增加经济效益725.3万元。与 “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粮丰工程”同类项目区相比,亩增产74.4公斤。
2015年,14个示范县建设技术示范区小麦70万亩,平均亩产量528公斤。70万亩合计增产小麦52753吨,增加经济效益10450.5万元。与 “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粮丰工程”同类项目区相比,亩增产58.9公斤。
由此可见,以核心试验区和技术示范区为代表的国家“粮丰工程”河北项目区的小麦产量,由项目实施初期的逐年缓慢提高,转变为近年来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与项目组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工作思路的根本转变有关。项目区在总结“十五”、“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在项目区应用的集成技术中。通过综合试验站、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加快集成技术在项目区的示范推广,促进了项目区小麦产量和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粮丰工程”实施促进了项目区所在地和全省小麦丰产增产 。“粮丰工程”从2004年开始在我省实施以来,今年已是第12个年头。针对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光热资源不足、水资源严重匮乏等突出问题,项目组研究创建了多项小麦玉米丰产高效关键技术。在14个示范县建有近2000亩的小麦超高产攻关田,连续11年100点次实现小麦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创造河北省小麦高产纪录14次。目前在全省76个粮食主产县(市)建有小麦核心试验区0.7万亩,技术示范区70万亩、技术辐射区1000万亩。在核心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创新研究,并将核心试验区研究形成的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辐射区及全省麦区推广应用,促进了全省小麦生产的发展。
据农业部门预测,2015年全省的平均小麦亩产量将达到414.1公斤,比历史最高纪录的2014年(407.1公斤)增产7公斤,在2014年实现每亩9公斤的大幅度增产基础上,2014年全省小麦亩产再次大幅度提高。全省平均小麦总产量将达到1429.1万吨,在压减小麦面积的形势下,小麦总产量仍有所提高,连续4年超过历史上的总产量最高纪录1330.7万吨(1997年),稳定实现小麦生产从恢复性增长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粮丰办 郭丽果 编辑:宣传部 马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