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强民:实现粮食再平衡价格调整须先行

10.12.2015  19:41

国内粮食市场可能正在迎来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全面性或者是商业周期性的供大于求,伴随着新的粮食供求周期到来,如何实现国内粮食市场再平衡成为一大难题。

  在12月5日2015中国粮油财富论坛上,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尚强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想实现国内粮食市场再平衡,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要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小麦价格为什么上涨?国内市场玉米缺不缺?粮食新周期是否到来?3年前,时任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的尚强民在粮油市场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粮食市场三问”。

  起初,人们对国内粮食新周期的到来还持有不同意见,然而,2013年市场形势不断趋向明朗,供给压力日渐明显。到2014年,各方已形成共识:中国的粮食又多了。

  随后,国家开始启动大豆和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并且对油菜籽的收购政策也进行了调整,同时降低了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

  从建国以来国内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看,这次的供大于求是趋势性的,与以往由于天气因素导致的年度之间产量波动完全不同。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710万吨,未来几年会不会继续增长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月度报告预测,2015/2016年度小麦结余量将达1770万吨,稻谷结余2100万吨,玉米结余甚至多达5200万吨,完全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

  这些年国内玉米供求变化十分诡异。2008年秋粮上市后我国启动临储玉米收购,到收购季节结束时临储玉米收购量为3700万吨,随后市场发生变化,2009年至2010年,国家共向市场抛售4700多万吨玉米,除了将临储玉米投向市场外,还动用了中央储备玉米库存。2011年市场大体平衡,2012年秋粮上市之后,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巨变,2012年度再次启动临储玉米收购,2013年度继续收购,2014年产玉米收购量达8330万吨,结果年度政策性玉米成交量只有600万吨。

  在国内供求发生变化之时,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导致粮食进口量大增,2014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创历史纪录。预计2015年我国玉米进口量470万吨,同比增长80%;高粱进口量1050万吨,增长82%;大麦进口量1150万吨,增长121%;大米进口量300万吨,增长17%;大豆进口量8150万吨,增长14%。加上其他品种,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将达1.25亿吨,再创历史纪录。国内供给压力继续加大。

  国内粮食产量增长,加之进口粮食大量涌入,国内粮食价格出现剧烈变化。今年我国玉米价格呈现断崖式坠落,小麦价格走势也表现出供大于求特点。稻米价格似乎没往下走,但是以库存快速增加为代价的。

  尚强民分析,此轮粮食周期的特点之一就是消费出现新变化。粮食浪费行为大为减少,消费已经明显增加,人口结构也明显改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显现;生猪养殖收缩,但肉价并未大幅上涨;国内粮食人均占有量大幅增长。

  第二个特点是国内外粮食供应同步增长。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负面影响,不仅表现在压低了国内粮食价格,更表现为大量进口导致国内粮食库存大量增加,超出了国内可以承受的能力。

  第三个特点是粮食再平衡难度巨大。未来政策如何调整?如何减少粮食供给?不但国内供给要减,进口也要减。

  库存怎么办?种植结构如何调?农民说不种棉花、不种玉米我种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调整难度比过去大得多。

  如何实现国内粮食再平衡?尚强民认为,一要措施积极有力,二要让市场决定价格,三要积极实现制度创新。

  “十三五”规划建议里提出的“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就是制度上的创新之举。

  尚强民指出,一些不适合种玉米的地区不要再种玉米,需要价格来引导。现有提出的所有调整措施,一定要以价格机制的改革为基础。当然,在价格调整的同时,还要实行补贴,不然农民怎么办?总之,粮食价格调整的原则是将价格和补贴分开,农民按市场价卖粮,经营主体按市场价收粮,激活市场,搞活粮食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