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 探访河北“中国宫灯第一村”:全国80%宫灯这里造
【解说】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有个灯笼村,这里家家户户做灯笼,因在历史上曾专供宫廷使用,所以这里的灯笼也叫宫灯。因为这里生产的灯笼占据中国灯笼市场80%的份额,而且还远销海外,成为名副其实的灯笼村,并享有“中国宫灯第一村”的美誉。这个灯笼村就是位于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的屯头村。
2月2日下午,临近春节,正是灯笼销售的旺季,记者来到屯头村,实地探访了“中国宫灯第一村”。
一进入屯头村就给人感觉与其它村子不一样,家家户户摆着红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连成串、排成排,门前挂、街上挂,随风轻轻摆动。在冬日的天空下那跳出来的点点红色,立即点燃一片喜庆。
走在屯头村的大街小巷,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做灯笼,屋里院内都是忙着赶制宫灯的人,从外地赶来进货的汽车也络绎不绝。
在中华红灯厂,记者看到院子里晾满了已经做好的灯笼,厂房内几个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制作灯笼。这里的灯笼制作是流水线的生产,装好灯笼支架,套上大红色的绒布,再贴上黄灿灿的丝线,很快,一个寓意美好吉利的宫灯就完成了。
【同期】(厂房工人)
24根(骨架)的(灯笼),一个钟头大约就是穿个三十多个吧。
(厂房工人)
(一天)做200来个吧。
【解说】厂里的负责人苏思远告诉记者,从他爷爷那时候开始家里就做宫灯,到他这已经是第三代了。他说现在做宫灯和原来不一样了,技术改进了,半机械半手工,灯笼样式多了,效率也提高了。
【同期】(苏思远)
从我爷爷那时候就是,他们就是纯手工做,一年下来也做不了多少灯笼,到俺们这辈儿情况下就是,半机械化半人工,产量比以前大多了。
【解说】苏思远说,在继承传统宫灯制作手艺的同时,自己也想着让家里的宫灯“走出去”。除了联系客户签约订单外,还在网上开设了店铺,通过网络推销宫灯。
【同期】(苏思远)
销路的话现在感觉,网上潜力挺大,逐步地正向网络发展呗。
【解说】与批量生产的宫灯厂相比,屯头村的白军平独辟蹊径,他在继承传统宫灯制作手艺的同时,专门制作直径从2米到10米不等的大型手工灯笼。在军平宫灯厂,记者看到一个巨型灯笼正吊在半空,三四个人围着它往上黏贴红布。白军平介绍这个灯笼重300多斤,用去七八十米的布料,光骨架就用了80根竹条。
【同期】(白军平)
长度是七米,直径六米,这个盘的直径一米六,三百来斤,焊这个架子是电焊焊的,那些竹子都是纯手工刮的。
【解说】白军平说过去纯手工制作比较慢,现在也借助一些机械,像这样大的灯笼三四天就可以完成,一年能做几十个。
【同期】(白军平)
(过去)那时候完全是手工,是用刀子刮,那时候也不敢想象做这么大的,那时候也没做这么大的,一米五最大了。
【解说】据屯头村村干部李英军介绍,藁城宫灯起源于汉代,勃兴于明清,改革开放后,屯头宫灯艺人通过不断地研发和工艺创新,使宫灯这个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同期】(屯头村村干部 李英军)
俺们全村1100户左右做宫灯的,产值一年就是8000多万对,占全国(总产量)的80%。(也)销往国外,有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
【解说】藁城宫灯历史悠久,红纱灯、白帽方灯、纱圆灯等样式繁多。为了使宫灯文化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屯头村将宫灯历史搬进了博物馆。前来参观的村民表示,建立宫灯博物馆很有必要,可以让宫灯文化得到传承,让更多人在欣赏漂亮宫灯的同时,了解宫灯的文化价值。
【同期】 (村民)
有必要(建博物馆),了解咱们这文化,(对)传承有好处,怎么没有好处啊,有(好处)。
高新国 胡雪微 石家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