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也要“挤掉水分留‘干货’”
5月16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挤掉水分留“干货”》署名文章,给当下作风转变带来诸多思考。
作者以某单位员工培训:“将培训期由6天压缩为3天,简化开班和结业仪式,增加实训、答疑环节。时间短了,内容实了,节约了经费,还更见实效。学员纷纷为之点赞”等为切入点,对当前干部作风转变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评价,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培训也好,开会也罢,干任何工作,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而是拿出‘干货’,这样的务实之举深得人心”。
联想现实,在基层,现行审计报告多半为“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结果、审计建议”格式。不可否认,近年来,审计机关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审计成效。但仅从审计报告质量方面来看,仍然存在一些戴帽穿靴的套话、虚头巴脑的空话。比如,在审计报告中一层不变的“开场白”:根据《审计法》第二十五条和**组织部***号委托书的要求,*局成立审计小组,自*年*月*日至*月*日,对*单位或*同志担任*长期间经济责任进行了就地或送达审计……这只不过把《通知书》的内容再重复一次;千篇一律的“基本情况”:财务收支余多少多少、人员编制如何如何、内设机构怎样怎样等,这些“情况”难倒被审计单位不清楚、领导不明白?还有老生常谈、跑题跑调的审计评价;一提了之、不着边际的审计建议,等等。诸如此类,在某种程度上均含有一定的“水分”。
李克强总理曾在审计署考察座谈时指出:“审计结果要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向人民负责,公开的内容不仅要有‘总帐’,还要有‘明细’,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监督。”
可以看以,要想发挥审计结果更高层次作用,赢得“三个满意”,审计报告也有必要“挤掉水分留‘干货’”,即在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上下功。
一要求“短”,就是审计报告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直接了当,能短则短,能省则省,少一些大话、空话、假话,多一些真话、实话、大白话。按照鲁迅的经验,文章中宁可删去可有可无的“字、段、句”,也不“拖泥带水”。这样才能体现出审计结果“总帐”的价值作用。
二要求“实”。就是审计报告不一定“头头是道”,但一定要实实在在,不含水分,没有暇思,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只有说到地方党委政府、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心坎里,让社会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发挥审计结果“明细帐”的功能作用。
三要求“新”。就是审计报告要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读后让人感觉“不一般”,走出审计报告在格式、结构、表述等方面千篇一律的老习惯、老认识。只有审计结果有吸引人、引导人的亮点,才能展现审计结果“分类帐”的引领作用。
当然,挤掉审计报告中的“水分”,还应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比如,开展优秀审计报告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让优秀审计报告脱颖而出,推动基层审计摒弃“长、空、假” 、倡行“短、实、新”风尚。(魏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