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影响因素和保障措施

18.12.2015  12:11

审计成果是指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审计成果是审计机关最终的核心“产品”,是审计成效的集中反映,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衡量标准。

审计成果运用关系到审计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到审计价值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关系到审计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通过做好审计资料的深加工,对审计结果进行深层、多重开发,深入挖掘审计的“附加值”,促使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审计价值。

一、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方式

审计成果的使用对象,可以分为外部的和自身的两部分,它决定了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外部的使用对象包括党政机关、执纪执法机关、被审计单位、社会公众等;自身的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一)外部审计成果运用

外部的审计成果运用主要体现在:移送的案件线索得到查处,有力地促进增收节支,获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有份量的批示,根据审计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促成党委人大政府对审计披露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调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审计结果公告,等等方面。

党委人大政府对审计成果运用起到主导性作用,对审计成果越重视,成果运用的力度就越大,审计价值就越能凸显。

各级党政部门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作为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整改的职责,又是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具有推动审计成果运用的功能。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非常明确,被审计单位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二)内部审计成果运用

内部的审计成果运用主要体现在总结提炼审计工作经验、制度创新并得到推广,通过经验总结、推广学习,促使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之间经验共享、共同进步。

新常态下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面临着开展政策跟踪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大数据审计等新事物、新要求,这是审计机关成立以来从未接触到过的新领域、新技术,这就要求审计干部在创新、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处于不断进行总结、提升,再总结、再提升的循环过程。所以及时做好经验总结,也是时代赋予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的一个重要的加强自身管理职责。

要以需求为导向,及时梳理总结并宣传推广审计先进经验,特别是在转变审计理念、改进管理机制、创新审计方法、拓展审计领域中积累的经验做法。及时对稳增长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大数据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大数据审计技术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对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的审计事例撰写成审计经验案例、教学案例;建立审计问题和处理处罚依据库、审计整改情况数据库、审计对象信息库、主要领导批示专报库,等等。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必将推动审计事业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的工作需要。

二、影响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及其克服措施

(一)影响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

一是成果导向。如果项目计划中的审计目标即成果导向不清晰,则就从源头上制约了审计成果开发和运用。

二是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成果运用的基础,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

三是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审计人员的查核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等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建议提的是否有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能不能被使用者采纳进而推动解决问题。

四是提升审计成果的意识。少数审计人员存在纯粹为完成项目而做项目的现象,缺乏审计成果提升意识,不关心审计成果的挖掘、提炼、加工和利用,审计成果的“深加工”有待加强。

五是成果转化效率。审计成果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要求提高时效性,如果审计成果转化周期太长、时效性不强,就会失去了参考价值,利用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六是审计整改情况。审计整改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审计成果运用的大小。有的被审计单位进行选择性整改,整改效果不明显,同时问责力度不够大,导致边改边犯、屡审屡犯等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七是联动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机关基本还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尚未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和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力量远远不够,成效也往往不明显。

(二)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办法

一要实行成果导向。在科学确定审计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项目后评估的方式,把审计的最终成果与项目计划上的成果目标进行比对、评判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在审前就需要重点考虑项目成果。

二要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前提。审计质量体现在敢于揭露各类问题,善于发现案件线索,善于提出针对性工作建议上。抓审计质量,重在现场实施,做深做透审计项目。

三要提高综合能力。一支高素质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是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工作考核、业务培训、奖惩机制等措施,促使审计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综合业务素质,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和专业化手段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成为既能审又能写的审计复合型人才。

四要强化成果意识。要从过去只注重发现问题转到发现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并重上来,努力强化提升审计成果意识、审计项目精品意识,使每一名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价值、实现审计目标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运用的深度和力度。

五要提高转化效率。一方面建立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制度,开展成果“再加工”、成果“深加工”;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促使审计成果运用及时落实到位,彰显审计价值。

六要督促整改落实。将审计整改放在突出位置,从制度、机制上推出审计整改“组合拳”;实行整改挂号、销号、约谈、公开和问责制度,走完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

三、审计成果运用的保障方式

(一)构建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

通过进一步完善优秀审计项目评比、项目审理、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审计结果公开、整改督查后续评估等机制,强化审计现场实施管理,倒逼提升审计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

(二)完善审计干部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审计机关、审计干部的以成果运用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以业务绩效考核为指挥棒,将审计成果运用情况与个人业绩、评先评优、晋升晋级、物质奖励等相挂钩,强化审计成果运用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干部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积极性,使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措施和要求从“要我抓”变成“我要抓”。

(三)健全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

审计查出和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是审计机关履行自身职责的最基本要求,坚持把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作为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手段,包括审计整改工作督查机制、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审计整改问责机制,促使被审计单位从源头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整改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屡审屡犯等问题。

(四)建立成果运用的合力机制

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合力的成果运用机制,探索“X+1”审计成果运用会商办法,“X”为执法执纪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财政国资部门、审计机关,“1”为各业务主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从各自的工作职能出发,合力推进审计成果运用。

(五)探索经责审计的联动机制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动协调机制,完善干部考核、任免、奖惩重要依据的考评办法和制度保障,这其中包括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确定年度考核等次、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等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及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好更及时地在干部监督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陈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