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审计厅强化协审人员全过程管理 防控廉政和质量风险——海南省审计厅推行“痕迹管理”模式

27.09.2017  09:44
  为强化协审人员的全过程管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海南省审计厅在投资审计领域积极推行“痕迹管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近年来,随着投资审计全覆盖不断深入,审力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几乎每一项目都得聘请协审人员。由于目前大都是采用“一项目一聘请”的临时聘请方式,协审人员不固定,管理难度大,潜在的廉政和质量风险也在增加,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海南省审计厅推行“痕迹管理”模式,加强协审人员管理。

  “痕迹管理”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求审计人员将实施的审计行为以规定的格式完整地记录下来。利用表格记录、会议记录、录音录像、管理指令,及微信群、QQ群聊天记录和RTX等“痕迹”载体,对审计中涉及的人员、时间、资料、事项、判断、发现的问题等信息均要全面记录,实行“全息照相”。二是业务处室领导和审计组长、主审共同对协审行为的“痕迹”进行审核把关,在过程中监管协审人员的审计行为,重点分析判断潜在的廉政风险和质量风险。三是审计项目档案中保留这些“痕迹”资料,将纳其纳入项目档案目录之中,以便后期复核检查“痕迹”资料,可以还原工作全过程,实现审计项目全程可追溯,便于事后倒查和责任界定。

  通过表格精准细化每个投资审计项目的每个审计环节,记录保留人员分工、审核的资料、接触的人员、实施的步骤、职业判断、审计结果及发现的问题等过程基本要素信息,按照保留纸质资料审阅痕迹、保留音像资料察看痕迹、保留数据采集使用痕迹、保留施工现场审计痕迹等“四个保留”,详实地把每名协审人员行为记录下来,对协审人员实施全过程管理,有效掌控协审人员“每天做了什么、是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等三个核心问题,协审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业绩及潜在风险情况,都有“痕迹”体现。一旦出现审计质量或廉政风险问题,再去检查审计行为“痕迹”,就能发现问题在哪儿,也能分清责任人。

  实行“痕迹管理”,使得对每一位协审人员的评价都有根有据,用数据定责,有事实说话。一方面对他们存在的不足给予批评,要求其改进和完善;一方面对他们做得好的充分予以肯定和表扬。既可以约束协审人员行为,又能有效调动协审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更好地提高协审效率,有效防范廉政和质量风险。(钟宇靖、邹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