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破解发展难题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牛弩韬
编者按: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7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深入研讨大力振兴制造业、着力提高工业通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思路举措。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东、海南、重庆、甘肃等10省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就各地振兴制造业的做法作了重点发言。本报将陆续摘登发言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安徽经信委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制造强国”部署,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近期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召开了“制造强省”万人大会,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安徽制造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二是制定了“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围绕“7+5”(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7个高端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5大传统产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实施“互联网+制造、基地+基金、龙头+配套、存量+增量、集约+循环”5条发展路径,提出到2021年实现“三大四强”(规模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在全国第一方阵再上新台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产业和基地)目标,制造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三是出台了支持制造强省建设系列政策,做加法,发布实施制造强省、科技创新、技工大省、三重一创等“7个政策10条”,扶持企业产业资金规模达百亿元,其中“制造强省政策10条”专项资金规模25亿元,主要以“后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支持企业试点示范、创业创新和做强做大等。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新10条也将于近期发布。做减法,在去年“降成本20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降成本10条”,预计全年降低企业成本负担1000亿元以上。
四是开展了“制造强省系列政策进万企”活动,省经信委组成8个政策宣传组,采取一本书、一场会、一席谈、一线看、一盘棋“五个一”方式深入企业开展政策解读,实现了经济部门、园区、规模企业“三个全覆盖”,对接企业达2万多家。各市也纷纷召开“制造强市”大会,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全省上下合力推进制造强省氛围已形成。今年1~5月,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居全国第八;完成技改投资2638.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主要指标(增速)继续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推进制造强省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经济脱实向虚、企业成本高企、创新能力不足、质量品牌不强等困难问题。如何破解制造业发展难题,安徽有以下工作实践和思考。
畅通金融支持制造业渠道
近年来,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地产等。针对金融流向实体经济不畅,安徽将在深入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续贷过桥资金周转、“税融通”贷款、小额票据贴现等新业务的同时,今年拟在省股交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建议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健全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部际协调机制,细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专注实业,落实好普惠金融、先贷后还、尽职免责等政策,大力推动产融合作、产业链金融、动产质押发展,加快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加快设立“中国制造2025”投资基金、产业创投基金等,探索产业基金运作有效模式,积极入股参股地方产业发展基金,利用资本撬动产业发展。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是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层面减税降费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税费种类多、隐形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企业获得感不强,负担依然较重。今年1~5月,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8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元。针对企业成本“痛点”,安徽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降成本各项政策,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减轻企业负担综合平台,多措并举、力所能及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建议国家层面继续精简归并社会保险基金,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比例。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全国“一盘棋”统筹指导制造业企业用电、用气、用水价格。同时,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降低物流企业税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工业基础薄弱等方面。我国集成电路成为最大宗进口产品;高端传感器、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同时,国家首台套补贴保险等政策落实较难,制约了企业创新步伐。为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安徽正在围绕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正在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新材料、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应用。建议工信部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体系,扩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数量,组建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适度降低首台套补贴保险门槛,扩大企业覆盖面,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优先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加快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融资、培训、法律、人才等全方位服务。
做强中国制造质量品牌
推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必须夯实质量基础、提升品牌价值,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大力研发新品、多出优品、打造精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大力推进“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打造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优品、精品。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强化工业质量品牌发展战略,定期举办“中国工业精品”论坛,开展“中国工业精品”评选认定;借鉴“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做法,进行“中国工业精品”系列宣传;同时,在政府招投标中推行“优质优价”,优化质量品牌发展环境。
安徽将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安徽“制造强省”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闯新路、破难题、挑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