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偏离度考核见效 银行理财转型进行时
除了高收益产品不再集中在月末、季末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或是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品种。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其不向投资人承诺收益,可提供净值查询,并根据产品招募书中的规定,可在每日、每周、每月等固定周期公布净值并开放申赎。
监管层此前出台的存款偏离度考核,正在改变投资者已渐成共识的月末理财高收益预期。最新的统计显示,原本被投资人寄予厚望的9月末并未成为高收益理财产品频发的“赚钱季末”。相反,随着存款偏离度概念的提出,“月末效应”、“季末效应”等银行理财产品的固有特征正在逐渐消失。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银行存款的考核逐渐向日均存款额过渡,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不可避免:除了高收益产品不再集中在月末、季末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或是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品种。
银行理财迎来“落寞的9月”
和之前投资人和部分银行业内人士预期的9月末理财盛宴不同,今年有季末和月末因素叠加的9月末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太大的惊喜。
根据银率网的最新统计,9月份不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比上月有小幅下降,而且其预期收益率水平也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出现。统计显示,9月份发行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较8月环比仅微升0.02个百分点。
“9月末高收益理财产品发行较少,跟监管层推出存款偏离度考核有很大关系。”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9月中旬,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在前述负责人看来,伴随着存款偏离度考核的出台,以后银行弱化月末的存款考核将是趋势。“就我们行而言,目前对公业务部门已经不考核月末存款额了,零售部门虽然还在继续,但是慢慢弱化是肯定的。”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去年以来包括工、农、中、建、交等大行,在内部考核中均已将日均存款余额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眼下,这一概念正在为更多的银行所接受,加上之前的月末突击揽储“冲时点”的成本过高,因而未来银行不会再用月末高收益理财产品拉存款,“月末效应”将会渐渐消失。
转型净值型产品
事实上,在存款偏离度考核出台前,部分银行已经未雨绸缪,开始为银行理财的转型探路。作为此前被业界最为看好的品种之一——净值型理财产品,则成为银行当前转型的一个热门。
据了解,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其不向投资人承诺收益,可提供净值查询,并根据产品招募书中的规定,可在每日、每周、每月等固定周期公布净值并开放申赎。
目前,诸多银行都已经推出了净值型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而且部分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据招商此前的披露,截至今年6月,该行旗下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管理余额日前突破4000亿元,较去年末增幅约360%。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目前市场上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由于与存款同质化,使得其面临的市场竞争已非常强烈。而净值型理财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和监管部门的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要求。而且这类产品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可以实现公允估值,有助于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投资于固定收益市场的理财产品就将要退出市场。”前述银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指出,在他看来,目前决定银行“江湖地位”的还是存款。“因此银行仍然会通过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收或留住存款,只不过会通过改变理财产品的发行排期而避免出现存款余额在月末出现偏离,将来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发行将更常态化。”
另一家银行的理财师也对记者表示,净值型产品由于投资范围更加广泛(标的除了传统理财产品投资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外,还包括券商集合计划、基金专户、ETF等资产),因此目前其收益率和投资风险较传统的理财产品要高,故而对于风险偏好偏稳健的银行而言,这类产品未来暂不可能成为市场主流,“而是为客户提供更多资产配置的一类理财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