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五大“三农”发展新理念

05.02.2016  12:36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引起很大关注,今年提出要用新的理念来破解“三农”新难题,这些新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其提出又有什么样的背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是今年一号文件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昭示着接下来的“三农”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任何涉农改革都必须增加农民福利,不能让农民利益受损。“三农”作为我国发展政策的重中之重,其实已提出很多年了,但“三农”之中究竟哪个最重要,是农业、农村还是农民?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其实,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比如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国,一般是巨型农场,是农民替代型的,它通过引进现代资金、利用大型农业机械化就可以实现。但我国目前有两亿多小农户,他们一般年龄较大,在城市也难有就业机会,土地是他们生产、生活与保障之本。所以,如何保护他们的利益,就在我国未来的“三农”发展中变得相当重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提升农民福祉,应该是各项“三农”政策的切入点。这几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招商引资,用强迫命令、损害农民利益的办法向农民拿地,强制推动土地流转,引起农民的不满。今年的文件强调农民主体论,可以说是对地方执行中央政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偏差的及时矫正。 改革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这个理念要放在第一位,所有“三农”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不能让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以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品质与效率   今年一号文件还提出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的确已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供给侧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粮食过剩,另一方面优质农产品的数量却严重短缺。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牛鼻子”就是质量品质,我国农业需要一场品质革命,我们的农产品生产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增产的温饱型生产方式,过渡到对品质、安全、健康与生态环保等要求比较多的小康型农业生产方式,这不仅仅需要在农业结构上进行调整,还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更需要从源头到流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塑。       以绿色发展理念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之后,农业的绿色发展究竟如何具体实施?今年的一号文件进行了整体布置,那就是通过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即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我国农业的面源污染已超过工业的点源污染,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污染源。如何通过绿色化的发展解决目前的生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与工业等点源污染不同,农业的污染大多为面源污染,也就是分布十分广阔。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的种类包括由于工业及矿业等带来的重金属污染,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带来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工厂化养殖等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塑料薄膜等残留带来的白色污染等。   以化肥农药为例,其过量施用这几年广受关注。我国目前的化肥施用量是美国与印度之和,粮食增产的速度远赶不上化肥增长的速度,多用的化肥既是一种浪费,也带来土壤的污染板结,以及地下水的污染和食品的不安全。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但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农民已习惯于种懒田,因为种粮不赚钱,化肥农药又相对便宜,施用还有国家补贴,也间接地刺激农民多用。如何真正减少化肥补贴,还应该有更具体的政策,比如:强制实行配方施肥技术,让农民根据土壤的需求施用;强制实施秸秆还田,目前的秸秆都烧掉太可惜;取消农资直补,改为对有机肥等提升土壤肥力的技术进行补贴;提倡人畜粪便还田并给予补贴等。   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   一般人想象中的中国乡村应该是山清水秀风光好,是能够产生乡愁的地方,但当你真正到中国的农村去看一看,会发现我国大部分乡村,有时甚至是另外一种景象:杂乱无章,破破烂烂,毫无美感,缺少生机,有些地方甚至污水横流。为什么理想中的乡村和现实有这样大的差距?导致我国乡村不美丽,既有宏观政策层面的国家投入少、农民贷款难等障碍,也有村庄层面农民缺乏组织合作与人才缺乏等微观障碍。今年一号文件在这一方面提出不少真金白银的政策,比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   国家近年来对农业投入迅速增加,但对乡村建设的投入,甚至不到总量的1%,真正用在美丽乡村上的投入太少。韩国当年的“新村运动”就是对村庄建设直接投入巨额资金,最终使韩国农村大变样。德国在“二战”后,他们的农村也像我国目前有些农村一样破破烂烂,乡村居民大都往城市跑,可德国政府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和建设,其农村如今已经大变,用如诗如画来形容也不为过。村庄的改造不能仅靠农民自己投,国家也要投入相当一部分钱,这样大的投入才能真正改变村庄,让村庄变得很美丽。   以产业融合来提升我国农民的增收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程度很低且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由于普通小农户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单独与市场达成公平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在同进货商谈判时无法争取到市场均衡价格,常常被压低价格,在初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减少,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还得承担自然风险。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以产业融合来提升农民收入,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拟通过各种融合来带动我国农民的增收,对此,我充满了乐观的期待。(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