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女孩先后与三男子订婚索取彩礼30余万元后失踪
惊奇
自2009年开始,家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克勒沟镇高家店村的女孩闫某,5年内先后与当地3名男子举行了订婚仪式,获得现金、首饰、衣物等共计30多万元。订婚后,3名男子不仅都未如愿娶到新娘,还无法要回巨额彩礼,闫某一家人也玩起了失踪。
提醒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在部分地区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下,出现“一媳难求”的焦躁情绪,但大家不要为了抢占“指标”,而仓促定终身。如果双方没有充分的了解,即使结了婚,也可能让喜事变愁事,最终既伤感情,又失金钱,得不偿失。
文/燕赵都市报驻承德记者陈宝云
第一次:虚报年龄订婚索礼输官司
2009年底,家住围场克勒沟镇高家店村十组的21岁小伙小周(化名),在媒人的介绍下,与本村四组的女孩闫某相识。“当时,她家里人说孩子已经17岁了。这女孩很会说话,我们都很满意。”小周的父亲周先生说,按照农村的传统,早日让孩子成家立业,是家长的最大心愿。在双方父母的同意下,当年腊月二十四,小周和闫某举行了订婚仪式。
按照双方的约定,在订婚当天,周家给了闫家彩礼钱18000元,衣服钱12000元,四合礼8000元,购买“三金”钱10000元,改口费1000元,满酒钱3600元。“另外,举办酒席、租车等,又差不多花了30000元。”周先生说,虽然数万元的花费几乎是家里大部分积蓄,但为了孩子的幸福,他们当时认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周家向闫家提出了为孩子举办婚礼的想法。“虽然没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但还是想先把婚事给办了。”但周家的想法没有得到闫家的认可。闫家称,要想结婚,还需要再等七八年。“他们家人说闫某才13岁,要想结婚就要等。”周先生说,因为对方虚报了真实年龄,儿子无法等待如此长的时间,经过商议,最后双方父母都同意退婚,“但他们(指闫家)没有退还彩礼钱。”
2011年,周家起诉了闫家。2011年10月18日,经围场人民法院审理,判决闫家返还周家财物款共计人民币30400元。“现在一分钱也没退,他一家人经常不在家,家里只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
第二次:催来男网友订婚后玩失踪
就在闫家和周家就返还彩礼钱一事尚未了结时,2012年农历十一月前后,围场银窝沟乡大碾子村的19岁小伙小段(化名)在网上与闫某相识。小段的母亲介绍,当时小段正在外地打工,“他们俩在网上聊了没几天,女孩就催我儿子赶紧回来跟她订婚,她说家人正催她跟别人订婚了,如果再晚,就来不及了。”
情窦初开的小段,为了“苦等”自己的“恋人”,很快就回到了老家,把事情告诉了母亲。“我丈夫多年前就因病去世了,我一直担心儿子找对象不好找,既然孩子喜欢,我们就去他们家看了看。”小段的母亲说,闫某自称17岁,看上去活泼快乐,对儿子又十分热心,她很快就同意了这门婚事。闫某的父母对此事也很爽快,但提出订婚前除了要支付26000彩礼、20000元的“三金”钱、6000元的改口费外,还要出80000元的房屋押金。“我们家房子是旧的,他们说只要盖了新房,就会退还80000元押金。”经过东凑西借,段家如数将钱交给了闫家。
然而,订婚仪式后,闫某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儿子给她打电话也不接,发短信也不回。如果接了,也是让交手机费,要钱花。”2014年2月份,感觉到事情有点蹊跷,段家人就多次找到闫家,提出为孩子们举办婚礼。“他们说结婚要有新房子,还要买辆汽车,我当时都答应他们了,我说盖房子钱不够,他们先退了5万元押金。”小段的母亲说,经过多次交往,闫家让她伤透了心。于是,段家就提出解除婚约,但剩余的80000多元财款闫家一直没有返还。